一种基于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16828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188677.7

    申请日:2018-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包括电池组和用于安装所述电池组的外壳,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电池组的全部电极相贴合、以收集所述电池组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的集热器,以及分别贴合于所述外壳的前侧面及后侧面、用于与所述集热器相通、以将所述热量散发至外界环境的第一脉动热管组件;所述集热器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组件构成封闭式回路。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脉动热管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占用空间大、能耗高、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防冰融冰建材

    公开(公告)号:CN105525591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410561833.5

    申请日:2014-1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防冰融冰建材,其包括相变材料储热模块,碳纤维发热电缆,防水层,保温层,管道壳体,外壳翅片。在低温环境下,相变材料储存的热量通过防水层、外壳,最后通过翅片释放热量实现融冰,当相变材料温度接近临界温度T时,碳纤维加热电缆开启加热模式,其热量直接传递到相变材料中实现相变储热。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复合相变材料的防冰融冰建材,采用管状结构的防冰融冰复合管道以及碳纤维加热电缆高达99%以上的热电转换效率,使其结构紧凑、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在恶劣天气下增强隧道的应急反应机制,并可在隧道弧度较小或狭缝等特殊环境下安装使用。最后通过翅片释放热量,增强传热,使防冰融冰更高效。

    一种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94149B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210186100.9

    申请日:2012-06-07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用电极的制造设备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振动盘、泡沫金属模具、电极固态填充料粉体箱、泡沫金属,泡沫金属模具置于振动盘上,电极固态填充料粉体箱置于泡沫金属模具的上方,泡沫金属置于泡沫金属模具内。本发明的集流体采用具有电导热导率高,比表面积大,通孔均匀细致等特点的泡沫金属,且泡沫金属的骨架结构穿插于活性物质粉末中进行加压得到结合力强的电极片,活性物质不易脱落,有效提高电极活性物质的电导率,降低内阻,减少电池产热和有利于散热,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以固态活性物质直接填充泡沫金属,不使用水或非水溶剂,制得的极片无需烘烤去除溶剂,缩短了电池的制造周期,降低了能量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

    一种微胶囊型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70913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16685.7

    申请日:2024-12-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胶囊型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微胶囊型阻燃剂,利用三聚氰胺氰尿酸盐进行包裹,可以将次磷酸铝与热源隔绝,延缓其分解,从而有效解决次磷酸铝稳定性差的问题;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与磷系阻燃剂还可起到磷‑氮协同阻燃效应,进而提高阻燃剂的阻燃性。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原料包括相变基质、支撑骨架、导热增强剂和阻燃剂;所述阻燃剂为聚磷酸铵和微胶囊型阻燃剂;该复合相变材料应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时,不仅能够及时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使电池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而且在电池异常起火时,能够起到阻燃的作用,降低热失控的风险。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多孔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732092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494632.3

    申请日:2020-06-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多孔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材料是将酸化的碳纳米管加入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超声Ⅰ,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溶液,将铝硅合金加入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溶液中超声Ⅱ,所得悬浮溶液中加入氧化石墨烯还原剂超声Ⅲ后静置,过滤或离心、经洗涤至中性,真空干燥,得到石墨烯/碳纳米管/铝硅合金复合材料;最后将石墨烯/碳纳米管/铝硅合金复合材料加入到无机酸溶液中,混合搅拌后过滤或者离心至中性,真空干燥制得。该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高可逆容量、循环稳定性能和倍率性能。方法设备要求低,能耗低,步骤简单,可控性高,易于工业化生产,可应用在锂电池领域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