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和该促动器的组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62011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580045725.5

    申请日:2015-07-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B75/04 F02B75/045 F02D15/02 Y02T1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各结构部件的组装作业效率,并且能够降低成本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具备:臂连杆(13),其与控制连杆(12)的另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第二控制轴(11),其压入固定在臂连杆上;壳体主体(28),其具有将第二控制轴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支承孔(30);第二收纳室(28b),其在所述主体内与支承孔的轴心正交地设置,能够收纳臂连杆和控制连杆的连结部位;关于壳体主体,其形成有从外表面沿第二控制轴的轴向向第二收纳室内贯通形成的三个贯通孔(66~68),并且使能够相对所述贯通孔拔插的支承治具(70)的三个插通支承部(72~74)的前端部向第二收纳室内突出,在插通支承部的平坦的前端面上抵接支承收纳配置在第二收纳室内的臂连杆的一侧面。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公开(公告)号:CN108603439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780010280.6

    申请日:2017-01-3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轴向增大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在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中,具有:波动齿轮型减速器,所述波动齿轮型减速器对电动马达的转速进行减速并传递到所述控制轴;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固定有电动马达以及波动齿轮型减速器,波动齿轮型减速器具有内齿轮,所述内齿轮被固定于壳体,并具有与挠性外齿轮啮合的内齿,该内齿轮由铁系金属材料形成,促动器具有止动机构,所述止动机构分别一体地设置于内齿轮和控制轴,通过相互抵接来限制规定以上的相对旋转。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公开(公告)号:CN108603439B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780010280.6

    申请日:2017-01-3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轴向增大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在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中,具有:波动齿轮型减速器,所述波动齿轮型减速器对电动马达的转速进行减速并传递到所述控制轴;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固定有电动马达以及波动齿轮型减速器,波动齿轮型减速器具有内齿轮,所述内齿轮被固定于壳体,并具有与挠性外齿轮啮合的内齿,该内齿轮由铁系金属材料形成,促动器具有止动机构,所述止动机构分别一体地设置于内齿轮和控制轴,通过相互抵接来限制规定以上的相对旋转。

    水泵
    7.
    发明公开
    水泵 无效

    公开(公告)号:CN102478015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110252399.9

    申请日:2011-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D13/02 F04D29/126 F05B2260/603

    Abstract: 提供一种水泵,能有效地阻止从机械密封泄漏而沿泵轴流动的冷却水,抑制其侵入滚珠轴承内。该水泵具有:在内周侧具有圆筒部的带轮、被固定在所述圆筒部内周侧的压入固定部的泵轴、从圆筒部的轴向外端边缘向泵轴方向弯曲形成的凸缘壁、被固定在泵轴另一端部的叶轮、具有围绕泵轴外周侧的筒状部的泵壳体、配置在所述圆筒部的内周侧与泵轴的外周面之间的机械密封、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带轮的滚珠轴承,泵轴在与外周面的环状空间室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小径轴部,在该小径轴部的一端部形成有除水用的第一台阶面,在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台阶面,都是沿泵轴的轴直角方向形成。

    接头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92166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880045916.5

    申请日:2018-06-13

    Abstract: 本发明的接头装置具备:第一联接构件(24a),其在圆盘面上具有第一齿(30a);第二联接构件(24b),其在圆盘面上具有第二齿(30b);以及紧固构件(24c),其在中央部紧固第一联接构件(24a)与第二联接构件(24b)。将基准面(31)设为与圆盘面平行的表面。将齿面角度设为与第一联接构件(24a)的径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第一齿(30a)与第二齿(30b)的啮合齿面(26a1)与基准面(31)的相交线上的点C处的、啮合齿面(26a1)的切线(26a2)与基准面(31)所成的锐角的角度。第一齿(30a)的齿面角度α、β沿着第一联接构件(24a)的径向而变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