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121194A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480019315.9
申请日:2014-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J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29 , B60J5/0444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门,其具有:对车辆的车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车门(2);和设在车门(2)的内部的车门横梁(3)。车门横梁(3)具有:与车门(2)结合的结合点(3c~3e);基本截面缘部(3i),其在车门横梁(3)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与结合点(3c~3e)相比的外侧,沿车门横梁(3)的延伸方向延伸;从基本截面缘部(3i)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3j);和用于在使车门横梁(3)与车门(2)结合时进行定位的定位孔(3k)。定位孔(3k)形成于延伸部(3j)。
-
公开(公告)号:CN100532056C
公开(公告)日:2009-08-26
申请号:CN03804703.9
申请日:2003-03-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崎省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44/184 , B29C44/445
Abstract: 一种用于制取固化粒状物质(15)的方法,其中颗粒(16,17)被填充在一个管状框架构件(11)内,并且随后与框架构件(11)一起被加热,来使得所述颗粒发生固化。所述颗粒包括一种由第一颗粒(16)与第二颗粒(17)组成的混合物,各个第二颗粒(17)均具有一个热塑性树脂外壳,其封闭着一种能够通过汽化发生膨胀的固体或者液体。所述混合物被填充在框架构件内并且与框架构件一起被加热。加热会导致第二颗粒(17)发生膨胀并且使得该第二颗粒的表面发生熔化,以便与第一颗粒(16)粘结起来。在进行冷却时,所述混合物变成一种固化粒状物质(15),在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的条件下填充于所述框架构件中。
-
公开(公告)号:CN1606664A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03801704.0
申请日:2003-03-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崎省二
Abstract: 具有管状结构部件的框架部件结构(11,211)填充可以吸收冲击能量的颗粒物。该颗粒物包括具有空心部分(12a,212a)的颗粒物或者多孔的颗粒物。当框架部件受到冲击时,该颗粒物将发生形变或者破裂,从而可以稳定吸收冲击能量。因为颗粒物是空心的和多孔的,所以可以减小填充该颗粒物的框架部件的重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5131C
公开(公告)日:2005-01-19
申请号:CN03108653.5
申请日:2003-04-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 B62D25/025 , B62D25/04
Abstract: 汽车侧底框梁的加固元件(32)包括弯曲加固元件而形成的V形横截面部分(46),以便沿着外安装板(31)的上部(31a)的下表面(31b)延伸,并且将起弯曲部分作用的上接触部分(42)连接到外安装板(31)的上部(31a),而且在上接触部分(42)的最远端向下弯曲。
-
公开(公告)号:CN105121194B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480019315.9
申请日:2014-03-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J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J5/0429 , B60J5/0444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门,其具有:对车辆的车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车门(2);和设在车门(2)的内部的车门横梁(3)。车门横梁(3)具有:与车门(2)结合的结合点(3c~3e);基本截面缘部(3i),其在车门横梁(3)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与结合点(3c~3e)相比的外侧,沿车门横梁(3)的延伸方向延伸;从基本截面缘部(3i)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3j);和用于在使车门横梁(3)与车门(2)结合时进行定位的定位孔(3k)。定位孔(3k)形成于延伸部(3j)。
-
公开(公告)号:CN1638937A
公开(公告)日:2005-07-13
申请号:CN03804703.9
申请日:2003-03-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崎省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9C44/184 , B29C44/445
Abstract: 一种用于制取固化粒状物质(15)的方法,其中颗粒(16,17)被填充在一个管状框架构件(11)内,并且随后与框架构件(11)一起被加热,来使得所述颗粒发生固化。所述颗粒包括一种由第一颗粒(16)与第二颗粒(17)组成的混合物,各个第二颗粒(17)均具有一个热塑性树脂外壳,其封闭着一种能够通过汽化发生膨胀的固体或者液体。所述混合物被填充在框架构件内并且与框架构件一起被加热。加热会导致第二颗粒(17)发生膨胀并且使得该第二颗粒的表面发生熔化,以便与第一颗粒(16)粘结起来。在进行冷却时,所述混合物变成一种固化粒状物质(15),在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隙的条件下填充于所述框架构件中。
-
公开(公告)号:CN110282015A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910208290.1
申请日:2019-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偏置追尾时向非碰撞侧的后侧车架传递碰撞载荷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S)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车架(1、1);设在一对后侧车架(1、1)彼此之间的蓄电池(2);和支承蓄电池(2)的支承部件(3)。支承部件(3)沿着后侧车架(1)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后侧车架(1)沿车宽方向排列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
公开(公告)号:CN110091921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910084540.5
申请日:2019-01-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追尾碰撞时为了保护被支撑在车体后端部中的电池组,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包括:一对左右后侧架(10),该对左右后侧架以侧向间隔开的关系沿前后方向延伸;后底板(14),该后底板附接到后侧架(10),并且限定用于在其中接纳电池组的电池接纳空间(40);以及载荷传递构件(46),该载荷传递构件具有固定地紧固到车体的结构构件(24)的前端(46A),并且延伸到载荷传递构件的位于电池接纳空间后方的后端(46B)。
-
公开(公告)号:CN100398379C
公开(公告)日:2008-07-02
申请号:CN03801704.0
申请日:2003-03-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崎省二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固结颗粒物(215)的方法,该固结颗粒物填充在框架部件(210)和一个由该框架部件和四周面板部件包围的空间的至少之一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空心的用树脂作的第一颗粒物(212)与第二颗粒物(213)混合起来;将第一颗粒物(212)的表面熔化,通过第一颗粒物(212)将相邻的第二颗粒物(213)彼此粘接在一起。
-
公开(公告)号:CN110282015B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1910208290.1
申请日:2019-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偏置追尾时向非碰撞侧的后侧车架传递碰撞载荷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S)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车架(1、1);设在一对后侧车架(1、1)彼此之间的蓄电池(2);和支承蓄电池(2)的支承部件(3)。支承部件(3)沿着后侧车架(1)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后侧车架(1)沿车宽方向排列且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