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673726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058548.2
申请日:2012-03-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川崎洋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确保跨车身与动力单元之间配设的挠性条构件在侧倾接头周围的规定的离地高度,并能够抑制挠性条构件的过度的挠曲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具备将车身(B)与动力单元(P)之间连结的侧倾接头(Jr),侧倾接头包括与车身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24)、由动力单元(P)支承且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前部接头构件(24)嵌合的后部接头构件(25),跨车身(B)与动力单元(P)之间配设有挠性条构件(121),其中,在前部接头构件(24)的侧部附设具有供挠性条构件穿过的前部引导孔(128)的前部引导构件(125、125′),在前部引导孔(128)设有允许挠性条构件(12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沿着向上的倾斜方向的游动的第一游动量(133)。
-
公开(公告)号:CN101152885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710149215.X
申请日:2007-09-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1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风装置,在抑制挡板对车宽方向的大型化的基础上,对来自挡板侧面的行驶气流具有良好的挡风效果。前罩(16)具有:挡板单元(25),安装在车身的前方并具有挡板(26);空气导入口(37),设置在挡板单元(25)的前部并向前方开口;空气吹出口(36),设置在在挡板单元(25)的上部并向上方开口;和空气通道(27),连通上述挡板单元(25)和上述空气吹出口(36)。其特征是在空气通道(27)的侧面设置有向车辆外侧开口的空气排出口(41a、41b、41c)。
-
公开(公告)号:CN101254803B
公开(公告)日:2011-03-09
申请号:CN200810081339.3
申请日:2008-02-2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谋求车身轻量化并可确保足够的强度和刚性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轨构造。该机动二轮车的车座轨构造设有主车架(22),和紧固在该主车架(22)上的镁合金制成的车座轨(40),车座轨(40)设有从主车架(22)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部(100L、100R),和与左右侧壁部(100L、100R)连接的截面形成为大致コ字形或截面形成为大致H形的多个连接部(210、220、230、240),连接部(210、220、230、24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在侧壁部(100L、100R)的上面上或连接在上面的上方,侧壁部(100L、100R)和连接部(210、220、230、240)通过铸造而形成一体。
-
公开(公告)号:CN103358868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310092256.5
申请日:2013-03-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7/0007 , B60G3/20 , B60G2204/14 , B60G2204/182 , B60K1/04 , B60K17/043 , B60K2001/0438 , B60K2007/0038 , B60K2007/00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法将电动马达配置在车轮的凹部时的电动马达的最佳配置技术及有效的悬架装置。在减速器壳体(72)上设有对马达轴(73)的另一端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承部(85),该轴承支承部(85)以通过转向节(43L)的侧方的方式向凹部(62a)伸出。驱动单元(54)的一部分即减速器壳体(72)局部地收纳在车轮(62)的凹部(62a)中。能够使驱动单元(54)向后轮(13L)侧偏靠收纳的量。能够将驱动单元(54)的一部分向车轮(62)内配设,从而能够将驱动单元(54)的伸出抑制得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02407906B
公开(公告)日:2013-11-06
申请号:CN201110273023.6
申请日:2011-09-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K1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设有侧倾阻尼器也能够降低重心的小型车辆。所述小型车辆中,支承侧倾阻尼器(50)的壳体侧支架(53)通过螺栓(54)安装在壳体部(43)的车辆后部,杆部(52)经由第一球关节(55)与该壳体侧支架(53)连结。支承侧倾阻尼器(50)的托架侧支架(56)通过螺栓(57)安装在轴部支承托架(45)的车辆前部,筒部(51)经由第二球关节(58)与该托架侧支架(56)连结。能够利用后轮的前方的无用空间,将侧倾阻尼器配置得比较低。另外,通过使侧倾阻尼器上下延伸,能够抑制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提高配置的自由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358868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092256.5
申请日:2013-03-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7/0007 , B60G3/20 , B60G2204/14 , B60G2204/182 , B60K1/04 , B60K17/043 , B60K2001/0438 , B60K2007/0038 , B60K2007/00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法将电动马达配置在车轮的凹部时的电动马达的最佳配置技术及有效的悬架装置。在减速器壳体(72)上设有对马达轴(73)的另一端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承部(85),该轴承支承部(85)以通过转向节(43L)的侧方的方式向凹部(62a)伸出。驱动单元(54)的一部分即减速器壳体(72)局部地收纳在车轮(62)的凹部(62a)中。能够使驱动单元(54)向后轮(13L)侧偏靠收纳的量。能够将驱动单元(54)的一部分向车轮(62)内配设,从而能够将驱动单元(54)的伸出抑制得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03358840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091647.5
申请日:2013-03-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带减速器的电动马达从驱动轮的凹部大幅伸出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车宽方向的尺寸的结构的电动车辆。在车辆正面观察下,驱动单元(54)与后缓冲件(44L)重叠。与在驱动单元(54)的车宽中心侧配置有缓冲件(44L)的情况相比,由于后缓冲件(44L)以与驱动单元(54)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车宽方向紧凑。
-
公开(公告)号:CN103358847B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310093606.X
申请日:2013-03-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21/055 , B60G3/28 , B62D5/04 , B62D3/12
Abstract: 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小型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撑杆式悬架(53L)配置在比前轮(12L)的旋转中心(94)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在比撑杆式悬架(53L)靠车辆前方的位置配置有齿条齿轮机构(55)。由于在比前轮(12L)的旋转中心(94)靠车辆前方的位置配置撑杆式悬架(53L)、齿条齿轮机构(55),因此能够使脚部空间(93)向前方移动到与前轮(12L)重叠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扩大车辆容纳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02673725B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210058093.4
申请日:2012-03-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对车身的倾斜角带来影响且能够将侧倾减震器设置在车辆的比较低的位置的跨骑型车辆。侧倾接头(Jr)包括由动力单元(P)支承的后部接头构件(25)、由车身(B)支承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后部接头构件(25)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24),侧倾减震器(61)包括:固定于后部接头构件(25),且轴线朝向车宽方向配置的减震缸(62);在该减震缸(62)内滑动的减震器活塞(63);与该减震器活塞(63)结合而向减震缸(62)的端壁外突出的活塞杆(64);将该活塞杆(64)与前部接头构件(24)之间连结,从而将前部接头构件(24)的侧倾动作转换成直线动作而向活塞杆(64)传递的连动机构(67)。
-
公开(公告)号:CN102673725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058093.4
申请日:2012-03-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对车身的倾斜角带来影响且能够将侧倾减震器设置在车辆的比较低的位置的跨骑型车辆。侧倾接头(Jr)包括由动力单元(P)支承的后部接头构件(25)、由车身(B)支承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后部接头构件(25)连结的前部接头构件(24),侧倾减震器(61)包括:固定于后部接头构件(25),且轴线朝向车宽方向配置的减震缸(62);在该减震缸(62)内滑动的减震器活塞(63);与该减震器活塞(63)结合而向减震缸(62)的端壁外突出的活塞杆(64);将该活塞杆(64)与前部接头构件(24)之间连结,从而将前部接头构件(24)的侧倾动作转换成直线动作而向活塞杆(64)传递的连动机构(67)。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