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240646B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610323936.7
申请日:2016-05-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高将前舱壁向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嵌合、固定时的工作效率为目的。将框状的前舱壁(15)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32)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33)将前舱壁(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左右的第1支架(32)上。此时,由于左右的第1支架(32)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能够将前舱壁(15)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引导部(32d),因此只要将前舱壁(15)从前方嵌入左右的第1支架(32)之间,即可由引导部(32d)自动将前舱壁(15)引导至固定位置,从而易于进行由第1螺栓(33)固定前舱壁(15)的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927886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0795116.7
申请日:2018-07-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以对非碰撞侧的侧梁也传递碰撞载荷,从而使碰撞载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具备:左右一对前部侧架(14),它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18),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悬架于左右一对前部侧架间,各前部侧架(14)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侧架弯曲部(14b),横梁(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18a)与侧架弯曲部(14b)连结。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542B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611233966.5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安装结构,在该汽车电池安装结构中,电池基座(13)的腿部(30)由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金属板形成,且越向上宽度越大,并且,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具有开口(31d、32d),并且,在腿部(30)的下端设置有下端弯曲部(34、35),下端弯曲部(34、35)被固定于前侧车架(5)的上表面(5b),在腿部(30)的上端设置有上端卡止部(38、39),该上端卡止部(38、39)在开口(31d、32d)的上方卡止于电池夹紧部件。据此,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也能维持电池夹紧螺栓的钩部对电池基座卡止部件的卡止。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735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611207299.3
申请日:2016-12-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副车架的车身结构,在车辆碰撞时使副车架容易脱落。车身结构具有:基架(10),其被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副车架(30),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基架(10)的一方侧,并且被配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车架(20)的下方;连接部件(50),其连接基架(10)和侧车架(20);以及固定部件(60),其固定连接部件(50)和副车架(30)。在基架(10)上形成有从下方抵接于连接部件(50)的抵接壁(15),在抵接壁(15)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5h),在副车架(30)中的基架(10)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下方与抵接壁(15)相向的相向部(35a)。固定部件(60)穿过开口部(15h)结合于连接部件(50)和相向部(35a)。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542A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611233966.5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安装结构,在该汽车电池安装结构中,电池基座(13)的腿部(30)由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金属板形成,且越向上宽度越大,并且,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具有开口(31d、32d),并且,在腿部(30)的下端设置有下端弯曲部(34、35),下端弯曲部(34、35)被固定于前侧车架(5)的上表面(5b),在腿部(30)的上端设置有上端卡止部(38、39),该上端卡止部(38、39)在开口(31d、32d)的上方卡止于电池夹紧部件。据此,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也能维持电池夹紧螺栓的钩部对电池基座卡止部件的卡止。
-
公开(公告)号:CN114590321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11185700.9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藤森胜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通过提高强度、刚性从而增加冲击能量的吸收量。车体前部结构由前柱外延件(52)及前围侧外延件(53)形成第一コ字截面部。由上梁本体部(31)形成与第一コ字截面部连续的第二コ字截面部。由上梁盖构件(32)将由第一コ字截面部及第二コ字截面部形成的コ字截面的开口堵塞。由上梁本体部(31)、上梁盖构件(32)、前柱外延件(52)(第一柱外延件(54)、第二柱外延件(55))及前围侧外延件(53),形成向车体前方且向下方连续的矩形闭截面的上梁(16)。
-
公开(公告)号:CN109278868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810795116.7
申请日:2018-07-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以对非碰撞侧的侧梁也传递碰撞载荷,从而使碰撞载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具备:左右一对前部侧架(14),它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18),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悬架于左右一对前部侧架间,各前部侧架(14)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侧架弯曲部(14b),横梁(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18a)与侧架弯曲部(14b)连结。
-
公开(公告)号:CN107031736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710001476.0
申请日:2017-01-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具有本发明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具备:一对减震器壳体(10);减震器座(11),其安装于各减震器壳体(10)的上部,固定有减震器;和横梁(14)等仪表板零部件,其配置于动力搭载室的后部,左右的缘部固定于左右的对应的减震器座(11)。横梁(14)等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固定于棚板部(11-b),该棚板部(11-b)的位置低于减震器座11的减震器座上壁(11-a)。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能提高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590323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111186595.0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藤森胜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减少阻碍将角撑板接合于上梁的工序的、接合作业。车体前部结构(10)包括:上梁(16);以及角撑板(17),从设于上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侧车架(1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与上梁本体(21)连结,且所述车体前部结构(10),角撑板(17)具有:上侧接合凸缘,从上梁本体(21)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越过上梁本体(21)的上棱线部(26),重叠于上梁本体(21)的上表面,上梁本体(21)的上表面具有:凹部(31),成为用于与角撑板(17)的上侧接合凸缘接合的定位,凹部(31)设置至较上侧接合凸缘的后端部更靠后侧或较上侧接合凸缘的前端部更靠前侧。
-
公开(公告)号:CN114590325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11228298.8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及车体前部的制造方法,可不设置无用的焊接用的作业孔,而将仪表板上板与前围侧板一起高效率地接合于上梁。前围侧板(16)的下缘部与上部分割片(20)的侧壁由第一接合部(W1)接合而构成上部结构体。仪表板上板(13)的弯折凸缘与上梁基部(19)的侧壁由第二接合部(W2)接合而构成基部结构体。关于上部结构体与基部结构体,前围侧板的下缘部与基部侧壁(19s)的缺口部(18)的缘部由第三接合部(W3)接合而构成骨架结构体。关于骨架结构体与上梁盖构件(12),上梁盖构件(12)的上下的凸缘部由第四接合部(W4)及第五接合部(W5)接合于上部分割片(20)的上壁及上梁基部(19)的下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