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29343B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280005601.0
申请日:2012-03-0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0072 , C09B5/62 , H01L51/0053 , H01L51/424 , Y02E10/542 , Y02E10/549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高光伏转换效率的光电转换元件。所述的光电转换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安置;以及电子输送层,所述电子输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个面上,所述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该光电转换元件还包括光学增感剂,所述光学增感剂负载在所述电子输送层上;和空穴输送层,所述空穴输送层插入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该电子输送层含有[化学式1]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化学式1]
-
公开(公告)号:CN104106310A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380007129.9
申请日:2013-01-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56 , H01L51/5203 , H01L51/5228 , H01L51/5234 , H01L51/5246 , H01L51/5253 , H01L2251/5315 , H05B33/04 , H05B33/28
Abstract: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功能层,所述功能层插入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包括发光层。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与所述功能层接触并且具有光透射性质的至少一个导电聚合物层(39)。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基板;具有光透射性质的密封基板;透明保护层,所述透明保护层覆盖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功能层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叠层的元件部;以及树脂层,所述树脂层插入在所述透明保护层与所述密封基板之间并且具有光透射性质。
-
公开(公告)号:CN103597911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280027715.5
申请日:2012-07-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09 , H01L51/0022 , H01L51/5221 , H01L51/5225 , H01L51/5228 , H01L51/5259 , H01L2251/5315 , H01L2251/5361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功能层,包括发光层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电极层,位于功能层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层,位于功能层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吸收湿气的吸湿构件。第二电极层包括图案化电极。图案化电极包括:电极部分,覆盖功能层的第二表面;以及开口部分,形成在电极部分中以暴露功能层的第二表面。吸湿构件位于电极部分上以暴露开口部分。
-
公开(公告)号:CN103563483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280024253.1
申请日:2012-07-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03 , H01L27/3288 , H01L51/5209 , H01L51/5259 , H01L51/56 , H01L2251/5315 , H01L2251/5353 , H01L2251/5361
Abstract: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基片;第二基片,面向第一基片;元件构件,在第一基片与第二基片之间;第一延伸电极和第二延伸电极,在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的面向元件构件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上;以及绝缘构件,具有电绝缘属性。元件构件包括:功能层,包括发光层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在功能层的相应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元件构件在第一延伸电极与第二延伸电极之间,使得第一电极层的一部分和第二电极层的一部分分别与第一延伸电极和第二延伸电极接触。绝缘构件在相应的第一基片和第二基片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3181023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180051377.4
申请日:2011-11-0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42 , H01G9/2009 , H01G9/2018 , H01G9/2031 , H01G9/2059 , H01L31/18 , H01L51/0006 , Y02E10/542 , Y02P7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光电元件,所述高光电转换效率是因电子传输层发挥优异的电子传输特性的同时基于该电子传输层的反应界面充分变大。涉及本发明的光电元件(1)具备第一电极(2)、负载光敏剂的电子传输层(3)、空穴传输层(4)和第二电极(5),这些要素按所述顺序层叠着。所述电子传输层(3)由有机化合物形成,所述有机化合物通过1个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具有下述结构式(1)所表示的结构的部位的前体电解聚合而生成。光电元件(1)具备包括所述有机化合物和浸透在该有机化合物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凝胶层(6)。(结构式(1)中的M为氰基、氟基、氯基或溴基,A-为抗衡阴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03053220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180037847.1
申请日:2011-12-1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03 , H01L51/5228 , H01L51/5246 , H01L2251/5338 , H05B33/26
Abstract: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第1基板(2)、形成于第1基板(2)上的有机层(3)、形成于有机层(3)上的电极层(4)、以及借助粘接层(5)与电极层(4)接合的第2基板(6)。在第1基板(2)的周边部的任一部位未形成有机层(3),且电极层(4)的一部分隔着绝缘层(7)向具有有机层(3)的区域的外周侧延伸设置,延伸设置的电极层(4)与绝缘层(7)一起向第2基板(6)的相反侧折回而构成电极取出部(40)。根据该构成,通过将绝缘层(7)及辅助电极部(42)等的端部折回这一简易的步骤即可形成电极取出部(40),能够有效地制造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03339792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280007226.3
申请日:2012-03-0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2018 , H01G9/2031 , H01G9/2059 , H01L51/0035 , H01L51/004 , H01L51/0043 , H01L51/0072 , H01L51/422 , Y02E10/542
Abstract: 所提供的是光电元件,所述光电元件显示具有低的电阻损失和出色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且配备有电子输送层,所述电子输送层具有出色的电子传输性质和足够宽的反应界面。所述光电元件还配备有: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4)、插入在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子输送层(1)和空穴输送层(5)、电解质溶液和增感染料。电子输送层(1)包含具有能够重复氧化-还原的氧化-还原位点的有机化合物。电解质溶液用来稳定化氧化-还原位点的还原态。有机化合物和电解质溶液形成凝胶层(2)。提供增感染料与所述电子输送层(1)接触。空穴输送层(5)含有电荷传输体,所述电荷传输体具有2,000至100,000的数均分子量并且用来还原在增感染料氧化时所得到的。
-
公开(公告)号:CN103097290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280002406.2
申请日:2012-04-1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1425 , B01J20/20 , B01J20/205 , B01J20/262 , B01J20/3441 , C01B32/60 , C08G73/0266 , C08G73/0627 , C08L79/02 , C08L79/04 , Y02C10/0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吸附能力、并且吸附脱附时的能量消耗少的二氧化碳吸附解吸设备。本发明的二氧化碳吸附解吸设备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相面对地设置的一对电极(电极1及电极2)、填充于上述一对电极的各电极(1)与电极(2)之间的电解液(3)、设于上述一对电极的电极(1)上的多孔体(4),其中电解液(3)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溶解于该电解液中来形成碳酸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通过多孔体(4)的作用,在对上述一对电极施加正方向电压时,上述碳酸离子或者碳酸氢根离子静电吸附在多孔体(4)的表面,而在对上述一对电极施加反方向电压时,上述碳酸离子或者碳酸氢根离子从多孔体(4)的表面静电解吸。
-
公开(公告)号:CN102574693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080035044.8
申请日:2010-05-1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IPC: C01B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3/193 , C01P2002/72 , C01P2002/82 , C01P2004/64 , C01P2006/14 , C01P2006/16 , C03C17/007 , C03C2217/42 , C03C2217/425 , C03C2217/478 , C03C2217/732 , C09C1/30 , G02B2207/107 , Y10T428/2982
Abstract: 公开了能够提供在更高强度与诸如低反射率(低-n)、低介电常数(低-k)和低热导率之类的性能之间具有良好平衡的模制品的中孔二氧化硅细颗粒。该中孔二氧化硅细颗粒通过包括表面活性剂复合二氧化硅细颗粒的制备步骤和将表面活性剂复合二氧化硅细颗粒制成中孔二氧化硅细颗粒的方法制备。在二氧化硅细颗粒的制备步骤中,将表面活性剂、水、碱、含疏水部分的添加剂(包括用于增大胶束体积的疏水部分)与二氧化硅源混合,由此制备表面活性剂复合二氧化硅细颗粒。在中孔颗粒形成步骤中,将表面活性剂复合二氧化硅细颗粒与酸和有机硅化合物混合,由此除去表面活性剂复合二氧化硅细颗粒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和含疏水部分的添加剂,并且在每个二氧化硅细颗粒表面提供有机官能团。每个中孔二氧化硅细颗粒都包括在内部的中孔,并且在表面被有机官能团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843172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880113738.1
申请日:2008-08-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65 , H01L51/0052 , H01L51/0059 , H01L51/0067 , H01L51/007 , H01L51/0073 , H01L51/0079 , H01L2251/558
Abstract: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光散射区形成于透光基板上而具有良好的发光特性。发光层(3)中的发光点与光反射电极(2)之间的距离d表示为以下等式:其中,(1)λ为当从发光层(3)发出的光的光致发光光谱的光谱辐射通量和CIE标准光谱发光效率的乘积或者光谱辐射通量除以各波长的光子能的商取最大值时的波长;n为对于波长λ的光,在发光点和光反射电极(2)之间设置的层的折射率;n1和k1分别为对于波长λ的光,在发光点和光反射电极(2)之间设置的且与光反射电极(2)接触的层的折射率和衰减系数;n2和k2分别为对于波长λ的光,光反射电极(2)的折射率和衰减系数;a为满足关系“1.28<a≤-5.56×norg/nEML+7.74”的值;norg为对于波长λ的光,在发光点和光反射电极(2)之间设置的且与发光层(3)接触的层的折射率;nETL为对于波长λ的光,发光层(3)的折射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