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78808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1980016468.0

    申请日:2019-05-27

    Inventor: 久户辰朗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供能够切换与车辆发动机(10)的连接状态的温水回路(11)的温水流通的加热器(114);对温水进行加热的辅助热源(120);以及通过在加热器流通的温水的热量进行空调用空气的加热控制的控制部(130)。在从车辆发动机流出的温水的温度(TWE)比在加热器流通的温水的目标温度(TWO)低时,在存在能够从在加热器流通的温水向空调用空气散热的散热温度差的情况下,控制部使车辆发动机与温水回路成为连接状态,并且使辅助热源进行工作,在存在在加热器流通的温水从空调用空气吸热的吸热温度差的情况下,控制部使车辆发动机与温水回路成为非连接状态,并且使辅助热源进行工作。

    车辆用空调单元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00539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580065497.8

    申请日:2015-11-26

    Abstract: 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在加热器(15)的空气流上游侧以覆盖空气流入面(151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板状的第一引导部件(30)和板状的第二引导部件(31)。通过第一引导部件(30)和第二引导部件(31)抑制在热风通路(18)通过空气混合门(14)被全闭的状态时(即,最大制冷时)穿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进入热风通路(18)侧等。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降低由加热器进行的再加热。

    制冷循环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94160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080040834.9

    申请日:2020-05-21

    Inventor: 久户辰朗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加热性能和冷却性能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冷凝器(12)、蒸发器(16)、室外热交换器(2)以及流路切换装置。室外热交换器(2)是设置于制冷剂回路,并且热交换芯部中的制冷剂的流路在冷却运转时和加热运转时不同的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是将室外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芯部中的制冷剂的流路在冷却运转时的冷却模式流路与加热运转时的加热模式流路之间切换的装置。加热模式流路是供制冷剂向一方向流下的流路。冷却模式流路包含供制冷剂向一方向行进后向反方向流下的流路。

    车辆用空调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35915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780073502.9

    申请日:2017-10-26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压缩机(11)、散热器(12)、室外热交换器(20)、蒸发器(23)、第一减压部(13a)、第二减压部(22a)、切换部(25a,28a)、控制部(40)。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和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和外气进行热交换。蒸发器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和流入散热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切换部对串联除湿制热模式和并联除湿制热模式进行切换,在该串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室外热交换器和蒸发器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串联,在该并联除湿制热模式下,室外热交换器和蒸发器在制冷剂的流动上并联。在并联除湿制热模式时,在判定为从室外热交换器向压缩机流动的冷冻机油的量不充分情况下,控制部控制切换部以切换为串联除湿制热模式。

    制冷循环装置
    5.
    发明公开
    制冷循环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79526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280055243.8

    申请日:2022-08-12

    Abstract: 抑制因压缩机的排出脉动引起的振动及噪音的产生。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吸入、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11);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12);使由散热器散热后的制冷剂减压的减压部(14a);以及将减压部的开度控制为通常开度的控制部(60),控制部在压缩机起动时判定为在压缩机贮留有液相的制冷剂的情况下,进行液体排出控制,该液体排出控制促进从压缩机到减压部为止贮留的液相的制冷剂的排出。

    车辆用空调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89158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480018367.4

    申请日:2014-03-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685 B60H1/0005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设置在转门(41)的内侧的冷风导向板(61)及热风导向板(62)。各导向板(61、62)分别将冷风及热风分别导引至转门(41)的中央。因而,可使从冷风流入部(18)及热风流入部(21)流入至转门(41)的内侧的空气在转门(41)的中央发生碰撞。由此,冷风与热风在转门(41)的中央得以混合。当转门(41)转动时,转门(41)的开口部(51~53)的位置与多个出风通道(31~3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对多个出风通道(31~33)进行开闭。因而,转门(41)作为所谓的模式门而发挥功能。由此,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包括冷风与热风的混合较为优异、且作为模式门而发挥功能的转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制冷循环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315601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180023239.9

    申请日:2021-02-24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切换阀,该切换阀切换制冷剂向电池用热交换器流动的电池模式和制冷剂不向电池用热交换器流动的非电池模式;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压缩机和切换阀的控制。控制部具备推定部,该推定部推定油滞留量,该油滞留量是伴随着非电池模式的执行而积存于电池用热交换器内的润滑油的量。控制部具备判定部,该判定部基于油滞留量来判定是否需要回收电池用热交换器内的润滑油。控制部具备执行部,在判定部判定为需要对润滑油进行回收的情况下,该执行部执行对电池用热交换器内的润滑油进行回收的油回收模式。

    制冷循环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994160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080040834.9

    申请日:2020-05-21

    Inventor: 久户辰朗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加热性能和冷却性能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冷凝器(12)、蒸发器(16)、室外热交换器(2)以及流路切换装置。室外热交换器(2)是设置于制冷剂回路,并且热交换芯部中的制冷剂的流路在冷却运转时和加热运转时不同的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是将室外热交换器(2)的热交换芯部中的制冷剂的流路在冷却运转时的冷却模式流路与加热运转时的加热模式流路之间切换的装置。加热模式流路是供制冷剂向一方向流下的流路。冷却模式流路包含供制冷剂向一方向行进后向反方向流下的流路。

    车辆用空调单元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00539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65497.8

    申请日:2015-1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

    Abstract: 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在加热器(15)的空气流上游侧以覆盖空气流入面(151a)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板状的第一引导部件(30)和板状的第二引导部件(31)。通过第一引导部件(30)和第二引导部件(31)抑制在热风通路(18)通过空气混合门(14)被全闭的状态时(即,最大制冷时)穿过了蒸发器(13)的空气进入热风通路(18)侧等。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降低由加热器进行的再加热。

    制冷循环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315601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180023239.9

    申请日:2021-02-24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切换阀,该切换阀切换制冷剂向电池用热交换器流动的电池模式和制冷剂不向电池用热交换器流动的非电池模式;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压缩机和切换阀的控制。控制部具备推定部,该推定部推定油滞留量,该油滞留量是伴随着非电池模式的执行而积存于电池用热交换器内的润滑油的量。控制部具备判定部,该判定部基于油滞留量来判定是否需要回收电池用热交换器内的润滑油。控制部具备执行部,在判定部判定为需要对润滑油进行回收的情况下,该执行部执行对电池用热交换器内的润滑油进行回收的油回收模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