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7607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90792.4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9/12 , C12N15/70 , C12N15/81 , C12Q1/04 , C07K14/395 , C12N15/31 , C12N1/19 , C12R1/865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T7RNA聚合酶突变体的连续进化系统及其应用,属于进化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拥有合成单链DNA能力的T7RNA聚合酶突变体为基础,构建包含单链DNA合成模板和T7RNA聚合酶突变体的连续进化系统,将连续进化系统导入宿主,T7RNA聚合酶突变体通过合成单链DNA与目的基因发生重组,使宿主在连续传代的过程中构建得到突变体文库,对宿主施加筛选压力,宿主实现连续进化。应用该系统在7天内完成了对四环素外排泵蛋白的进化,在24小时内修复了酿酒酵母的色氨酸缺陷,筛选得到的四环素外排泵蛋白突变体能够耐受四环素和替加环素,对替加环素的耐受上升了8倍,对四环素的耐受上升了2倍,对提升细胞工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66243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61632.7
申请日:2024-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冻融耐受性的酿酒酵母菌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涉及微生物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选择两种野生型酿酒酵母菌以及一种遗传背景清晰的实验室酿酒酵母菌作为亲本菌株,将亲本菌株重复进行“产孢、随机交配、反复冻融”等步骤,得到了本发明的高冻融耐受性的酿酒酵母菌。本发明的酿酒酵母菌具有高冻融耐受性,相交于亲本菌株,其冻融耐受性提高了7.5倍,且具有乙醇耐受性和高温耐受性。本发明通过不同菌株孢子之间的随机交配,增加了二倍体的遗传多样性,使得二倍体在定向筛选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因此得到的菌株相较于亲本菌株其冻融耐受性提高了7.5倍,且能够耐受浓度为30%的乙醇和50℃的高温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1959264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740268.9
申请日:2024-11-29
IPC: C12P19/26 , C12N1/21 , C12N15/54 , C12N9/12 , C12N15/31 , C07K14/21 , C12N15/70 , C12N15/90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双碳源的N‑乙酰神经氨酸的生产方法,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甘油为碳源高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大肠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敲除6‑磷酸果糖激酶,敲除甘油激酶引入甘油激酶突变体,用葡萄糖促进扩散转运蛋白替换PTS磷酸转移酶I并进行启动子优化,使重组大肠杆菌可以葡萄糖和甘油双碳源生长、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使孔板水平下的产量达到9.2g/L,同时乙酸生成量极低,为N‑乙酰神经氨酸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1919352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53785.3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12N9/10 , C12N15/54 , C12N15/81 , C12N15/70 , C12N1/19 , C12N1/21 , C12N15/53 , C12N15/52 , C07K14/805 , C12N15/12 , C12P17/18 , C12P21/02 , C12R1/865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解除血红素反馈抑制及强化血红素供给的酿酒酵母及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构建了可解除血红素对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突变体,将突变体在酿酒酵母原位整合构建的菌株H5的5‑氨基乙酰丙酸和血红素产量相比对照菌株CEN.PK2‑1C可分别提高1.69和2.99倍。进一步在H5菌株基础上多拷贝整合了HEM1I213K和HEM13,获得的血红素强化菌株H25的血红素合成相比CEN.PK2‑1C提高了16.57倍,其合成rHb的产量和血红素结合率相比添加25mg/L血红素的CEN.PK2‑1C提高了22.9%和39.2%,有利于实现血红素供给强化和高活性的人源血红蛋白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1919234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53784.9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稳定性提高的血红蛋白突变体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设计了人源血红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和血红素结合强化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为理想的稳定型人源血红蛋白突变体的获得奠定了基础。本发明通过半理性设计确定了用于人源血红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改造的热点氨基酸位点,并进一步进行迭代饱和突变获得了理想突变体rHb9th,在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抗自氧化能力、血红素结合率,抗血红素丢失速率和人源血红蛋白的产量等方面相比rHbwild‑type均得到显著的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1868531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806527.7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T‑XJ分离自烟叶,可以在雪茄烟叶环境中生长,将该菌株于37℃发酵培养3d,发酵上清液纤维素酶活力为2.96U/mL。将该菌株用于烟叶发酵中,在37℃发酵培养3d后,烟叶浸提液纤维素酶活力为21.83mL,且产生0.006ng/g苯乙酮、0.033ng/g香叶基丙酮和0.032ng/gβ‑紫罗兰酮等多种风味物质,以改善烟叶品质,具备优异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51588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310668197.5
申请日:2023-06-0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T7RNA聚合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双模块转录优化系统,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构建的T7‑BOOST系统包括两部分:(1)T7RNA聚合酶驱动模块:该模块通过在基因组上整合了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的T7RNAP及诱导型启动子对应的阻遏蛋白表达框,得到稳定诱导表达T7RNAP的底盘菌株;(2)表达控制模块:该模块中包括带有杂合型T7启动子PT7‑inducer的质粒,其由T7RNAP专一性识别的启动子PT7和诱导性启动子对应的操纵子构成。本发明的构建的基于T7RNA聚合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双模块转录优化系统,泄漏低,表达强度高,动态范围广,能有效表达蛋白和调控代谢产物合成,对枯草芽孢杆菌细胞工厂的构建及合成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51626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647724.9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北省公司 , 江南大学 , 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嗜温鞘氨醇杆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嗜温鞘氨醇杆菌具备高效产锰过氧化物酶、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能力,37℃发酵培养3d,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物酶活性分别为11.21U/mL、97U/mL和17.56U/mL。表明该菌株具备高效的木质素降解能力。此外,该菌株分离自雪茄烟叶,因此可以在雪茄烟叶环境下生长,将该菌株用于雪茄烟叶木质素降解可以有效提升雪茄质量,降低雪茄中的木质素含量,提高烟叶总糖含量,香气质和燃烧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389516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62454.9
申请日:2024-05-27
IPC: C12N15/113 , C12N15/81 , C12N15/55 , C12N1/19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酸克鲁维基因组多位点编辑和高效筛选方法,属于基因编辑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CRISPR/Cas9的乳酸克鲁维酵母基因编辑系统,具体地,通过对gRNA靶点进行筛选,发现在以TGG为目的基因的PAM序列设计gRNA时,总编辑效率以及同源重组编辑效率均有所提升,并进一步从供体DNA同源臂长度、供体DNA浓度、基因表达框串并联方式等方面进行同源重组编辑效率的优化。将该编辑系统用于基因组的整合表达时大大提升了该物质的表达水平,在乳酸克鲁维酵母相关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790395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0773671.0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 泰兴市东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N1/19 , C12N15/52 , C12N15/81 , C12N9/02 , C07K14/805 , C07K14/80 , C12N15/53 , C12N15/54 , C12N15/55 , C12N15/60 , C12P17/18 , C12P21/02 , C12R1/84 , C12R1/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高活性血红素类蛋白毕赤酵母底盘菌株的构建及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增强珠蛋白基因转录以及优化血红素辅基供应,提高了血红素类蛋白的合成能力。使构建的毕赤酵母菌株在摇瓶水平,猪肌红蛋白(P‑Mb)、大豆血红蛋白(S‑Hb)、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与P450‑BM3mut的滴度分别达到了246.95、286.53、66.30与57.27mg/L,并使生产的血红素类蛋白P‑Mb、S‑Hb、V‑Hb和P450‑BM3mut的功能活性分别提高了38.10%、29.31%、85.24%和7.47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