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13363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078166.3
申请日:2025-01-17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 河南新昌电工科技有限公司 ,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省科学院
Inventor: 宋克兴 , 张树辉 , 柴兴臣 , 张国赏 , 刘海涛 , 曹书光 , 岳鹏飞 , 朱治愿 , 李建宗 , 李建芳 , 底复庆 , 李俊鹤 , 王立杰 , 马书旗 , 程楚 , 卢琼琼 , 孟兆洁 , 华云筱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杂铜精炼除杂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废杂铜深度除镍的方法。本发明将废杂铜熔化后先加入除杂剂A进行初步除杂,扒渣,然后再加入磷酸二氢盐进行深度除杂,得到镍含量低于30ppm的铜液;所述除杂剂A包括含铁组分和非铁组分,所述含铁组分中铁元素的价态大于等于2,所述非铁组分包含SiO2、Al2O3。本发明先以含铁矿物为除杂剂A,对废杂铜进行快速除杂,然后以磷酸二氢盐为深度除杂剂,对镍进行深度脱除,同时还脱除了初步除杂时所引入的铁,且几乎不引入新的杂质。本发明工艺简单、可控性强,实施效果优良,还便于产业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91336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078160.6
申请日:2025-01-17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 河南科技大学
IPC: C22B9/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废杂铜精炼除杂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废杂铜除杂用精炼剂及其应用方法。所述精炼包括含铁组分和非铁组分,所述含铁组分中铁元素的价态大于等于2,所述非铁组分包含SiO2、Al2O3;废杂铜除杂用精炼剂中含铁组分质量含量为10%~96%。所述精炼剂的应用方法为:将具有一定细度的精炼剂烘干,将废杂铜加热熔化,向铜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精炼剂,控制熔炼温度为1150~1300℃,吹氧熔炼一段时间后扒渣,可有效降低铜液中的杂质元素含量。本发明的精炼剂对废杂铜中杂质元素脱除效果显著,廉价易得,环境友好,可为废杂铜的高质化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易于实现工业化,有着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726880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0751618.5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辐照改变柱状晶合金薄膜结构和性能的方法及合金薄膜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晶合金薄膜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离子辐照的方法改变合金薄膜的柱状晶为非晶包覆纳米晶双相结构,达到调控纳米晶薄膜性能的目的;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柱状晶纳米合金薄膜;将柱状晶合金薄膜进行不同剂量的离子辐照,观察辐照后合金薄膜的结构,并测试其硬度。获取离子辐照的剂量与柱状晶纳米合金薄膜结构和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离子辐照与柱状晶合金薄膜结构和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曲线,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制备出符合工程要求的合金薄膜。本发明通过离子辐照对柱状晶合金进行辐照,改变合金薄膜的柱状晶结构,进而调控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3071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238244.3
申请日:2024-09-05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 ,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 ,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导电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静电吸引型石墨烯导电涂镀液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在溶液中添加了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防止石墨烯在涂镀液中团聚,溶剂中石墨烯分散的更加均匀。本发明同时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依靠溶液中电离出的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使石墨烯片层之间以及石墨烯与铜线之间的粘接更加牢固,有效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使石墨烯片层不易脱落,保持涂层中石墨烯良好的连续性。本发明还可以提高石墨烯与铜线的结合效果,提高铜线的导电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89647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138331.1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钨条矫直开坯用中频加热炉。该加热炉中,壳体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筒状结构,钨炉管同轴套装于壳体内,且与壳体的封闭端之间设置有后保温单元,与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侧保温单元;将加热单元设置于侧保温单元内,且环绕于钨炉管的外侧,以对钨炉管进行加热;在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有挡板,挡板与钨炉管之间设置前保温单元,且挡板上开设有进料口,并通过安装于壳体开口端的炉门单元进行密封,同时,在加热过程中向钨炉管内通入惰性气体,有效解决目前钨合金杆矫直、开坯过程中采用钼丝加热的马弗炉存在的加热温度不足、加热效率低、钨条易于污染、加热设备寿命短等问题,为高强度、大长度钨合金丝制备提供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872688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51618.5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辐照改变柱状晶合金薄膜结构和性能的方法及合金薄膜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晶合金薄膜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离子辐照的方法改变合金薄膜的柱状晶为非晶包覆纳米晶双相结构,达到调控纳米晶薄膜性能的目的;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柱状晶纳米合金薄膜;将柱状晶合金薄膜进行不同剂量的离子辐照,观察辐照后合金薄膜的结构,并测试其硬度。获取离子辐照的剂量与柱状晶纳米合金薄膜结构和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离子辐照与柱状晶合金薄膜结构和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曲线,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制备出符合工程要求的合金薄膜。本发明通过离子辐照对柱状晶合金进行辐照,改变合金薄膜的柱状晶结构,进而调控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68568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692806.5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 河南省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材料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高强高韧石墨烯纳米片弥散ODS‑FeCrAl合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特定比例的石墨烯纳米片与ODS‑FeCrAl合金粉末通过声学共振混合仪混合,获得均匀的复合粉末;(2)采用特定的全方位行星球磨机球磨工艺处理上述复合粉末,获得石墨烯纳米片增强的ODS‑FeCrAl合金复合粉末;(3)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利用特定的烧结制度,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增强的ODS‑FeCrAl合金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出的石墨烯增强ODS‑FeCrAl合金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韧性,满足了先进核能系统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并且本制备方法具有周期短、简单、方便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492691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781676.2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 河南省科学院
IPC: B23K26/382 , B23K26/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效集水效果的铝网及其制备工艺。本发明采用激光打孔方式对铝箔进行加工并形成微孔通道,激光熔融物在加工表面堆积形成粗糙结构;随后对多孔铝网进行微弧氧化处理,激光熔融物堆积一侧表面进一步形成微纳结构,无需进一步低表面物质修饰处理即可实现铝网表面超疏水,且另一侧微弧氧化表面膜具有超亲水特性。本发明制备的铝网激光加工面具有超疏水特性,另一侧经微弧氧化处理后表面氧化铝膜具有超亲水特性,集水过程中,水滴在超亲水面聚集,在重力作用下穿过微孔后达到超疏水面后直接掉落,在超疏水面不会产生残留,提高集水速度和效率。本发明所述集水铝网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腐蚀特性,可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43874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23981.1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郑州大学 ,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IPC: B32B9/04 , B32B33/00 , B32B37/06 , B32B37/10 , B32B37/24 , C22C47/14 , C22C49/02 , C22C49/14 , B22F7/04 , C23C14/06 , C23C14/32 , E21B10/46 , C22C1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韧性仿生纤维聚晶金刚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石油钻探开采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韧性仿生纤维聚晶金刚石复合材料,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硬质合金基体、硬质合金/纤维复合层、过渡层/纤维复合层、过渡层和聚晶金刚石层;所述硬质合金/纤维复合层和过渡层/纤维复合层具有仿生纤维结构。本发明提供的高强韧性仿生纤维聚晶金刚石复合材料中的仿生纤维结构能够解决PDC钻头硬岩地层聚晶金刚石层韧性和耐磨性不足导致的复合材料易崩齿、脱落、硬质合金掉齿问题,提升PDC钻头钻进进尺,有效提升非常规油气开采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19062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46939.4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河南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丁烯‑1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属于杨氏模量测量技术领域,研究发现聚丁烯‑1的平均T2弛豫率与其杨氏模量存在一定对应关系,且不受拉伸温度、结晶温度的影响。故通过测量不同状态下聚丁烯‑1样品的杨氏模量及T2弛豫时间求出了其函数关系,得到函数关系后无需通过传统方法进行制样拉伸等获得杨氏模量,仅需要通过低场固体核磁共振测得对应T2弛豫时间,随后带入函数计算即可获得不同状态下聚丁烯‑1的杨氏模量,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无损检测、在线检测的优势,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节约检测时间;同时也能克服利用拉伸法无法测量脆性材料杨氏模量的缺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