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492252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168114.1
申请日:2018-10-08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多目标区域的分步式星座构型优化设计方法,涉及卫星星座构型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分析多目标区域的星座优化模型设计主要需要考虑的优化目标、优化约束条件及优化变量,构建多目标区域星座构型优化模型;然后,采用MATLAB模块和STK模块搭建了高效的星座构型优化设计平台;最后,提出了分步式优化的方法,将相互矛盾的优化目标、优化约束条件分离,优先采用不容易建模的优化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计算,再对不容易建模的优化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设计。有效解决星座构型优化面临的不可公度性和不相容性问题,实现面向多目标区域的星座构型优化设计,并确保新的星座构型与已有星座构型的兼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298186A
公开(公告)日:2017-10-27
申请号:CN201710461097.X
申请日:2017-06-18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B64G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激光载荷的同轨面卫星自主相对位置保持方法,采用导航星座实现星上自主定轨或通过地面站测控定轨,获取卫星位置初始基准,采用星间激光测距通信一体载荷结合转台指向信息实现空间两星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确定与系统间的时间统一,利用星座各星当前位置进行目标星座的解算,将现有位置信息与目标位置信息对比,确定各星相对位置保持需求,并解算各星外包络及姿态形变要求,通过太阳翼位置调整与变形、调整摄动影响,改变卫星轨道变化速率,从而实现同轨面多星的相对位置保持,确保星座中各星在轨道受摄动影响后可以一相对较好的构型运行,以减低轨道衰减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6428645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754292.7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B64G1/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645
Abstract: 一种星箭分离系统,包括:卫星推离装置,卫星推离装置上设有刚性转接件;套筒,其轴线沿卫星推离方向设置,套筒一端正对刚性转接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规格相同,关于套筒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柔性齿条、第二柔性齿条,规格相同,第一、第二柔性齿条的首端啮合且穿过套筒并与刚性转接件固定连接,套筒用于保证第一、第二柔性齿条啮合,第一、第二柔性齿条的首端啮合后具有支持卫星推离的刚度;第一柔性齿条的中段与第一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齿啮合,第二柔性齿条的中段与第二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齿啮合。本发明可有效调节控制分离力大小和速度,大幅提升了分离控制精度及稳定度,并可重复多次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898680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220610.7
申请日:2015-05-04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G05D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固体游动发动机的固体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将N台固体游动发动机沿周向均匀地安装在运载火箭的尾部,并分别与运载火箭的N台舵机相连,N≥4;S2、采集惯性测量组合实时测量的信息,经制导计算后生成俯仰、偏航、滚动通道姿态控制指令;S3、将所述姿态控制指令转换为舵指令,分解所述舵指令到N台舵机以驱动其产生不同的舵响应,进而分别驱动与所述N台舵机相连的固体游动发动机侧摆工作,各台游动发动机侧摆产生的侧向力合成产生箭体姿态控制力,使运载火箭按照标准弹道飞行。相比于现有固体运载火箭的柔性摆动喷管控制方式,实施本发明方法可大幅降低伺服机构的成本和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428645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10754292.7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B64G1/64
Abstract: 一种星箭分离系统,包括:卫星推离装置,卫星推离装置上设有刚性转接件;套筒,其轴线沿卫星推离方向设置,套筒一端正对刚性转接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规格相同,关于套筒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柔性齿条、第二柔性齿条,规格相同,第一、第二柔性齿条的首端啮合且穿过套筒并与刚性转接件固定连接,套筒用于保证第一、第二柔性齿条啮合,第一、第二柔性齿条的首端啮合后具有支持卫星推离的刚度;第一柔性齿条的中段与第一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齿啮合,第二柔性齿条的中段与第二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齿啮合。本发明可有效调节控制分离力大小和速度,大幅提升了分离控制精度及稳定度,并可重复多次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416617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777730.7
申请日:2015-11-14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B64G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自由度的级间分离试验装置,属于运载火箭级间分离试验领域。包括试验架车、偏航转轴、U型支撑架、以及第一俯仰支耳和第二俯仰支耳,U型支撑架包括横梁和固定在横梁两端的相互平行的竖梁,横梁的中间处被所述转轴的一端穿入以使U型支撑架能相对偏航转轴转动,第一俯仰支耳和第二俯仰支耳相对固定在所述U型支撑架的竖梁上,且第一俯仰支耳和第二俯仰支耳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俯仰支耳和第二俯仰支耳用于支撑分离体。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以上装置进行级间分离试验的方法。本发明装置和方法能较为真实的模拟多自由度条件下的级间分离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09492252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1811168114.1
申请日:2018-10-08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G06F30/27 , G06N3/126 , H04B7/185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多目标区域的分步式星座构型优化设计方法,涉及卫星星座构型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分析多目标区域的星座优化模型设计主要需要考虑的优化目标、优化约束条件及优化变量,构建多目标区域星座构型优化模型;然后,采用MATLAB模块和STK模块搭建了高效的星座构型优化设计平台;最后,提出了分步式优化的方法,将相互矛盾的优化目标、优化约束条件分离,优先采用不容易建模的优化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计算,再对不容易建模的优化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设计。有效解决星座构型优化面临的不可公度性和不相容性问题,实现面向多目标区域的星座构型优化设计,并确保新的星座构型与已有星座构型的兼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450580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683737.1
申请日:2017-08-11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G05D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面级多星部署全任务周期轨道设计方法,其步骤包括:步骤一、根据上面级多星部署任务,给出多星部署的一般流程,分析多星部署调相误差组成;步骤二、通过对分析出的几种组成的调相误差,轨道摄动、卫星分离和轨道机动造成的调相误差,进行误差补偿后设计漂移轨道;步骤三、再考虑调相漂移过程中其它干扰因素造成的调相误差,进行调相机动中途修正,进一步消除误差。通过充分考虑多星部署过程中的各类误差组成和影响因素,在对各调相误差进行补偿的基础上对上面级漂移轨道的参数进行设计,并通过基于有限阀值的调相机动中途修正方法,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消除了调相误差,整体上提高了多星部署的实现效果与所部署星座的初始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298186B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710461097.X
申请日:2017-06-18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B64G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激光载荷的同轨面卫星自主相对位置保持方法,采用导航星座实现星上自主定轨或通过地面站测控定轨,获取卫星位置初始基准,采用星间激光测距通信一体载荷结合转台指向信息实现空间两星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确定与系统间的时间统一,利用星座各星当前位置进行目标星座的解算,将现有位置信息与目标位置信息对比,确定各星相对位置保持需求,并解算各星外包络及姿态形变要求,通过太阳翼位置调整与变形、调整摄动影响,改变卫星轨道变化速率,从而实现同轨面多星的相对位置保持,确保星座中各星在轨道受摄动影响后可以一相对较好的构型运行,以减低轨道衰减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7782762A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710830856.5
申请日:2017-09-15
Applicant: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
IPC: G01N2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真空容器内可调整加载压力的接触热阻测量装置,包括:真空容器、试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平台、加热单元、冷却单元、加压单元;加压单元由压力敏感器、丝杠加压装置、驱动电机组成;本发明利用电机带动螺杆旋转改变试件之间的接触压力,代替了人工手动旋转螺杆,从而避免了每次试验都需要真空容器复压,手动旋转螺杆,抽真空等一系列操作,大大简化试验流程和时间,同时还能反馈补偿由于温度变化带来的压力偏差,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