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95881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1085680.0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25B11/00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公开了一种轮对固定定位装置,包括两个定位器、两个弹簧、两个连接环、一个导向箱、一根连接杆、一个激光定位器;所述导向箱内部有两个对称的滑槽,内外两侧分别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通孔,所述两个滑槽内靠近所述导向箱中部两侧各有一个连接环;所述两个定位器通过所述两个弹簧、所述两个连接环与所述导向箱连为一体,所述定位器的滑块与所述导向箱内部的滑槽间隙配合;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导向箱外侧的中点固联,另一端与所述激光定位器过盈配合;沿导向箱的长度方向拉长所述两个定位器之间的距离,将所述两个定位器分别放在轮对两侧的钢轨上;待所述两个定位器静止后,通过所述激光定位器便可得到轮对中心线的位置信息实现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02607362A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210089398.1
申请日:2012-03-3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nventor: 黄志辉
IPC: G01B5/00 , G01M17/007
Abstract: 一种用于机车车辆滚动试验台上,调整试验车辆车轮与轨道轮(有无中心线均可)之间相对位置的车轮找中装置。试验车辆轴距及定距不同,车辆车轮和轨道轮位置都要发生变化,但必须保证这两个轮子的中心线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重合,才能保证车辆的试验性能不失真。该装置由上、下V形定位板、连接螺栓和水平定位板四部分组成。试验时先将试验台轨道轮(其上有无中心线标志均可)位置调整到位,然后将该装置置于试验车辆车轮和轨道轮之间,并将2个水平定位板置于上车桥侧梁上平面上,下V形定位板会与轨道轮中心线自动对中,再通过观察车辆车轮与上V形定位板两边接触点位置的对称性来判断车辆车轮是否在上V形定位板的中间,如位于中间则表明车辆车轮和轨道轮对中,否则根据车辆车轮与上V形定位板两边接触点的位置情况来滚动车辆车轮位置,直到满足对中精度。该装置成功解决了各种试验机车车辆轴距及定距不同而引起的车辆车轮与轨道轮之间的对中问题,具有结构简便、高效、准确、安全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537844B
公开(公告)日:2010-12-29
申请号:CN200910059032.8
申请日:2009-04-2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八轴机车牵引装置,采用BOBO-BOBO轴式,即每台机车有前后两台转向架,每台转向架由两个BO式转向架组成,牵引座固定在车体之下,牵引座具有一组单牵引杆和一组双牵引杆与与机车上两个转向架端梁相连;所述牵引座结构底面有三个吊耳,通过球关节分别与牵引杆连接,所述单牵引杆连接左转向架端梁,双牵引杆连接右转向架端梁。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在转向架空间紧凑简单的前提下,布置合理,不产生运动干涉,在保证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时减小轴重转移,满足起动牵引力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1537844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910059032.8
申请日:2009-04-2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八轴机车牵引装置,采用BOBO-BOBO轴式,即每台机车有前后两台转向架,每台转向架由两个BO式转向架组成,牵引座固定在车体之下,牵引座具有一组单牵引杆和一组双牵引杆与机车上两个转向架端梁相连;所述牵引座结构底面有三个吊耳,通过球关节分别与牵引杆连接,所述单牵引杆连接左转向架端梁,双牵引杆连接右转向架端梁。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在转向架空间紧凑简单的前提下,布置合理,不产生运动干涉,在保证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时减小轴重转移,满足起动牵引力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695880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1911085679.8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25B11/00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公开了一种轮对浮动定位装置,包括两个定位器、一个特制弹簧、一根连接轴、一个滚动轴承、一个激光定位器和一个导向箱;所述两个定位器通过所述特制弹簧连为一体,所述导向箱内部有滑槽,内外两侧有长方形通孔,所述定位器的滑块与所述导向箱内部的滑槽间隙配合;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特制弹簧的中点固联,中间部位与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激光定位器过盈配合,所述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导向箱的外侧长方形通孔间隙配合;沿导向箱的长度方向拉长所述两个定位器之间的距离,将所述两个定位器分别放在轮对两侧的钢轨上;待所述两个定位器静止后,通过所述激光定位器便可得到轮对中心线的位置信息实现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209283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0949664.8
申请日:2020-09-10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点弹性架悬直驱式驱动装置,涉及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领域。三点弹性架悬直驱式驱动装置包括悬挂架、轮对、驱动电机、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及传动轴,驱动电机悬挂于悬挂架,传动轴插设于驱动电机的动子内,传动轴套设于轮对的车轴,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传动轴的一端相连以便将动力传递至传动轴,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轮对的车轴相连,驱动电机通过三点式弹性悬挂机构与悬挂架相连。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点弹性架悬直驱式驱动装置,相比于传统电机布设方式,空间占用小,有助于减轻轮对至一系悬挂装置以下部分的质量,有效提升动车组的运行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387360A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申请号:CN201811476700.2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M13/00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公开了一种定置试验台变惯量飞轮系统,包括第一飞轮、第二飞轮、第三飞轮及转轴,所述第二飞轮与所述转轴为过盈配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飞轮、所述第二飞轮和所述第三飞轮均为圆盘状结构;所述第一和第三飞轮内侧端面上均设有凸台,所述第二飞轮的两个端面上都设有凹坑。当需要飞轮系统提供小转动惯量时,只有所述第二飞轮随所述转轴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及第三飞轮放置在飞轮存放座上。当需要增加飞轮系统的转动惯量时,需根据需求来选择所述合适的飞轮与所述第二飞轮连接一起随所述转轴旋转。所述定置试验台变惯量飞轮系统可为试验不同工况提供多种不同的飞轮转动惯量,且飞轮转动惯量的大小不受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优化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774565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12622.2
申请日:2016-03-01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60L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7/10 , B60L2200/26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辆新的制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制动装置制动时,将轨道车辆动能通过轮对上的增速齿轮箱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转轴与该齿轮箱中的小齿轮轴通过鼓型齿式联轴器相连,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过能进行交流和直流转换的变频器输出给飞轮电池,将动能变成电能储存在飞轮电池中;当轨道车辆加速时,通过能进行交流和直流转换的变频器将飞轮电池中储存的直流电变成交流电来驱动电动机,电动机通过减速齿轮箱驱动轮对加速,飞轮电池中电能转变成车辆动能;发电机在驱动时作为电动机使用,此时,增速齿轮箱就变成了减速齿轮箱。
-
公开(公告)号:CN103693059A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410007462.6
申请日:2014-01-0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采用三系悬挂的机车。机车产生的最大牵引力为轮轨之间的摩擦系数与机车的轴数和轴重这三者的乘积。在轴重受限、轮轨之间摩擦系数不变的情况下,传统六轴机车已不能满足大牵引力的要求,只有增加机车的轴数。采用八轴比较经济合算;若需进一步增加牵引力,采用双机车重联较合适。该新型结构采用三系悬挂后,每个二轴转向架构架通过一系悬挂座落在轴箱上;每2个二轴转向架由1个中间过渡构架通过二系悬挂联结起来;2个中间过渡构架又通过三系悬挂与车体联结起来,使八轴机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增加了2个中间过渡构架和三系悬挂,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八轴机车动力学和曲线通过之间的矛盾。该新型结构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721345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10236425.3
申请日:2012-07-10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B5/00
Abstract: 用于机车车辆滚动试验台上,测量和调整试验车辆车轮与轨道轮之间相对位置的车轮找中方法。试验车辆轴距及定距不同,车辆车轮和轨道轮位置都要发生变化,但必须保证这两个轮子的中心线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重合,才能保证车辆的试验性能不失真。该方法只用到两端带线坠的吊线和直尺,但轨道轮要有中心线标记。在试验车辆车轮未落在轨道轮上之前,先将试验台轨道轮的距离位置调整到位;其次慢慢转动轨道轮,使轨道轮中心线与水平基准面垂直(或与吊线重合);然后将两端带线坠的吊线基本对称地置于轨道轮上方试验车辆轮对的轴颈上;再用直尺测量轨道轮中心线到其两侧吊线的水平距离;最后根据这两个水平距离的差值大小来移动轨道轮上方的车辆车轮的位置,直到此差值满足精度要求才将试验车辆车轮落在轨道轮上。该方法成功解决了各种试验机车车辆轴距及定距不同而引起的车辆车轮与轨道轮之间的对中问题,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准确、安全的特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