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07942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311828453.9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雅安市卓安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367 , G01R31/367 , G01R31/385 , G01R31/387 , G01R31/392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阶段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电池n阶RC等效电路模型和采样电流,得到带噪声的开路电压序列,即OCVN序列;S2、建立OCVN与真实SOC之间的映射关系;S3、采用n阶多项式将OCVN‑SOC映射点进行拟合,并计算拟合误差函数;S4、得到最终的电池模型参数。本发明提出的两阶段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避免了对OCV‑SOC曲线已知和特定工况的依赖,参数辨识难度低,不易陷入局部最优。同时本发明有助于全生命周期下的电池参数更新与健康状态估计。
-
公开(公告)号:CN11780794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28453.9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雅安市卓安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367 , G01R31/367 , G01R31/385 , G01R31/387 , G01R31/392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阶段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电池n阶RC等效电路模型和采样电流,得到带噪声的开路电压序列,即OCVN序列;S2、建立OCVN与真实SOC之间的映射关系;S3、采用n阶多项式将OCVN‑SOC映射点进行拟合,并计算拟合误差函数;S4、得到最终的电池模型参数。本发明提出的两阶段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避免了对OCV‑SOC曲线已知和特定工况的依赖,参数辨识难度低,不易陷入局部最优。同时本发明有助于全生命周期下的电池参数更新与健康状态估计。
-
公开(公告)号:CN11629893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561919.7
申请日:2023-05-1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雅安市卓安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1/367 , G01R31/39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状态估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串联电池组的SOC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电池老化数据,构建基于SVR的容量估计模型;步骤2:获取电池组充电数据,基于聚类算法构建均值‑差异模型;步骤3:采用步骤1的模型更新每一簇电池的容量,基于HIF‑AEKF完成对每一簇电池的SOC估计;步骤4:基于各簇电池的SOC估计值,完成对串联电池组的SOC估计;本发明基于聚类算法建立了电池组模型,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模型复杂度,减少了后续状态估计算法的计算量;结合了HIF和AEKF算法的优点,能够快速实现对电池组中每个单体SOC的最优估计。
-
公开(公告)号:CN117930044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78503.4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雅安市卓安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R31/385 , G01R31/387 , G01R31/3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联锂电池组的SOP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电池组内各单体的电流电压数据,对单体电池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步骤2:选择开路电压最高、开路电压最低和欧姆内阻最大的单体电池作为特征电池;步骤3:对步骤2得到的特征电池的SOC进行估计,得到电池容量的估计值;步骤4:根据步骤2得到的特征电池的SOC估计值,基于多参数联合约束进行电池组的SOP估计得到SOP的估计值;本发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电池对电池组的SOP进行估计,能在降低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同时保证估计精度;根据开路电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电池,仿真结果证实具有可行性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298933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61919.7
申请日:2023-05-1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雅安市卓安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1/367 , G01R31/39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状态估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串联电池组的SOC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电池老化数据,构建基于SVR的容量估计模型;步骤2:获取电池组充电数据,基于聚类算法构建均值‑差异模型;步骤3:采用步骤1的模型更新每一簇电池的容量,基于HIF‑AEKF完成对每一簇电池的SOC估计;步骤4:基于各簇电池的SOC估计值,完成对串联电池组的SOC估计;本发明基于聚类算法建立了电池组模型,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模型复杂度,减少了后续状态估计算法的计算量;结合了HIF和AEKF算法的优点,能够快速实现对电池组中每个单体SOC的最优估计。
-
公开(公告)号:CN120012303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024184.3
申请日:2025-01-07
Applicant: 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盾构机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及方法,属于隧道装备施工信息化控制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盾构仿真系统难以生动地展示盾构机的掘进过程,存在仿真真实感低,展示效果单一,用户交互不足等缺点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外部控制信号模块、通信接口模块、刀盘系统模块、螺旋输送机系统模块、液压推进系统模块、盾构机运动学模块、导向系统模块、土压平衡系统模块、土体环境模块和基于Webots的盾构机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模块,构建一种盾构机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7526777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1458392.1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列车的多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协同控制方法,涉及轨道列车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多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S2,建立观测器宏变量,通过协同负载转矩观测器对列车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负载转矩进行实时观测;S3,设计速度环协同控制器,控制各个电机的转速跟踪参考并保持较小的同步误差;S4,设计d轴电流环协同控制器,控制各个电机的d轴电流为零;S5,设计q轴电流环协同控制器,控制各个电机的q轴电流快速达到参考值;S6,验证系统稳定性。本发明建立了多个永磁同步电机间算法级的联系,既保证了电机输出的电磁转矩能够快速拖动负载,又有效降低了多电机系统的跟踪误差和同步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738871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688918.5
申请日:2023-12-11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R31/367 , G01R31/3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联锂电池组的SOC和SOP联合估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电池组内单体数据,对单体电池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步骤2:任选一个单体电池作为特征电池,通过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特征电池SOC进行估计;步骤3:通过增量SOC方法对单体电池的容量进行估计;步骤4:建立差分模型,通过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电池组内的非特征电池和特征电池的SOC差值进行估计,得到电池组的SOC和容量;步骤5:将串联电池组作为单体电池建立等效电路模型,采用多参数联合约束估计最大充放电电流,基于最大充放电电流对电池组的SOP进行估计;本发明能够降低计算复杂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631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45338.1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车载储能装置的动车组应急自救援运行优化方法,具体为:当列车与牵引网间因供电系统故障、自然灾害、接触网故障、偶发因素等引起列车供电短时间中断或长时间瘫痪时,经过司机确认以后,将进入应急运行状态;基于当前的列车状态、线路条件、双向到站距离、列车参数及牵引特性、车载储能装置状态、辅助系统能耗,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当前状态进行应急运行决策,得到故障点的前行运行方案及反向应急运行方案;根据两目标站得到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选择最优应急运行解决方案。本发明实现列车应急自救援运行,有效地解决因各种因素引起列车供电短时间中断或长时间瘫痪,影响正常的列车日常运营及其可能诱发次生灾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985580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1711338782.X
申请日:2017-12-1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B64U10/70 , B64U10/14 , B64U30/29 , B64U30/299 , B64U40/10 , B60F5/02 , B64U10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模态可变形旋翼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其包括四组旋翼组件,每组旋翼组件包括呈镂空的保护罩以及安装于保护罩内的电机和桨叶,电机固定安装于保护罩上,桨叶套装于电机轴上,四组旋翼组件两两并排且通过保护罩同轴可转动安装于底盘框架上,每排的两组旋翼组件通过齿轮组件带动旋转,底盘框架上固定有电子调速器和飞行控制系统,电子调速器与四个电机电连接,飞行控制系统与电子调速器和金属舵机电连接,底盘框架的下部可转动安装有减震从动轮。解决了现有机器人功能(56)对比文件李斌斌.合成射流及在主动流动控制中的应用.基础科学辑.2013,全文.黄河峡.直升机/粒子分离器一体化流场特性:第二部分桨盘载荷的影响.航空动力学报.2017,全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