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单侧重载交通运输的路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30639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10669621.1

    申请日:2019-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单侧重载交通运输的路基结构,包括路基结构层,路基结构层自路面中心线分为轻载幅路基结构层和重载幅路基结构层,重载幅路基结构层面层、基层、底基层的铺设厚度分别大于轻载幅路基结构层面层、基层、底基层的铺设厚度;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面层和轻载幅路基结构层的面层分别自路面中心线向下延伸形成右齿台、左齿台,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基层铺设在右齿台的右侧,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底基层自左齿台的左侧面向右延伸铺设。本发明结构巧妙,重载幅路基结构层承重能力好,满足了重载运输车的单侧运输需求,延长了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使用寿命,延长修复周期,降低修复成本。

    适于单侧重载交通运输的路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306394A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910669621.1

    申请日:2019-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单侧重载交通运输的路基结构,包括路基结构层,路基结构层自路面中心线分为轻载幅路基结构层和重载幅路基结构层,重载幅路基结构层面层、基层、底基层的铺设厚度分别大于轻载幅路基结构层面层、基层、底基层的铺设厚度;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面层和轻载幅路基结构层的面层分别自路面中心线向下延伸形成右齿台、左齿台,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基层铺设在右齿台的右侧,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底基层自左齿台的左侧面向右延伸铺设。本发明结构巧妙,重载幅路基结构层承重能力好,满足了重载运输车的单侧运输需求,延长了重载幅路基结构层的使用寿命,延长修复周期,降低修复成本。

    航道运行中跨越河流的桥轨渡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30578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336652.5

    申请日:2019-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道运行中跨越与航道交叉河流的桥轨渡船方法,当沿运河航行的渡船到达与航道交叉河流位置时,将渡船引导进承船厢中,吊机带动升船托板和承船厢、渡船上升,待升船托板的滑道与桥轨纵梁上的转运轨道齐平,牵引装置将承船厢运送至河道对岸,对岸的升船机将升船托板吊起,牵引装置将承船厢运送至升船托板上,然后通过吊机带动升船托板、承船厢和渡船下降,待降至目标河道内水面高程后,将渡船引导出承船厢后即可继续航行。本发明采用专用的桥轨渡船装置可直接将渡船运送至河流对岸,受黄河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最小;采用双线设置,可方便地实现船队循环转运;桥轨上部结构轻便、简单,造价相对低廉,运营及维护也较为便利。

    运河航道中跨越河流的桥轨渡船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914374A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910336651.0

    申请日:2019-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河航道中跨越河流的桥轨渡船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河流两岸的升船机,在升船机顶部设置有吊机,置于升船机侧墙之间的升船托板由吊机带动升降,在升船托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轨道,用于承托渡船的承船厢底部带有与轨道滑动配合的滑道;水平跨设在河流上方的桥轨纵梁两端与升船机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在纵梁上铺设有与升船托板上的滑道相对接的转运轨道;在转运轨道上设置有牵引装置。本发明结构巧妙、便于实施。专用的桥轨渡船装置可直接将渡船运送至河流对岸,受黄河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最小;采用双线设置,可方便地实现船队循环转运;桥轨上部结构轻便、简单,造价相对低廉,运营及维护也较为便利。

    一种自锚式悬索桥钢-混结合段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8181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08382.0

    申请日:2021-07-16

    Abstract: 本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锚式悬索桥钢‑混结合段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混凝土梁段和钢梁段,所述混凝土梁段和钢梁段之间通过钢‑混连接机构和张拉机构相连接,所述的连接机构包含界面承压板和钢结构外伸钢板上焊接的栓钉剪力键;所述张拉机构包括设置在混凝土梁段内的预应力混凝土区域,在预应力混凝土区域与钢梁段之间设有多根张拉预应力筋进行张拉连接;本发明的自锚式悬索桥钢‑混结合段,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向钢结构转化的位置,混凝土段位于边跨位置,已达到压重的目的,钢梁段用于中跨位置,达到减少自重,增大桥梁跨径的目的,钢‑混结合段主要设置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过渡位置、主塔附近两侧或中跨支座弯矩反弯点附近,这样既利用了混凝土优越抗压性能,又利用钢材拉伸性能,充分发挥混凝土梁、钢梁各自的材料性能同时又降低成本和工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