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配置构造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26011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611071191.6

    申请日:2016-11-28

    Abstract: 电容器的配置构造包括外壳、框体和散热器。外壳容纳电容器。外壳包括外壳底部。框体包括底部壁。框体具有自底部壁的一高度,所述底部壁在高度方向上具有内表面和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外壳安装在内表面上,使得外壳底部与内表面中的安装表面相对。散热器包括散热器顶部。散热器设置在底部壁的外表面上,且沿高度方向看时不与外壳重合。外壳底部与安装表面之间沿高度方向的距离小于散热器顶部与安装表面之间沿高度方向的距离。

    电动车辆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29364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10495668.9

    申请日:2012-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电动压缩机等的大型化的电动车辆。电动车辆(10)具备使用电池(18)对行驶用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30)和空调压缩机(118),该电动车辆(10)具有导电构件(180),其具有分支点(181~185),从而一端与电池(18)侧连接,另一端与电力转换模块(60)和空调压缩机(118)侧分别连接,其中,该电力转换模块(60)设置在动力控制单元(30)内,且将电池(18)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在导电构件(180)的分支点(181~185)与空调压缩机(118)之间夹装有线圈(117、200),导电构件(180)和线圈(117、200)配置在动力控制单元(30)内。

    电动汽车用动力控制单元的电线保护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92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41369.7

    申请日:2012-11-07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用动力控制单元的电线保护构造,其不用通过构造复杂的托架等来保护从动力控制单元即PCU拉出的电线,就可简单地保护该电线。沿PCU的后表面配置从设置于PCU的后表面的连通孔拉出的加热器用高压电缆(32),在PCU上设置在连通孔的周边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突出的突起部(50),在车宽方向突起部(50)和单元支承架的后侧右脚部20(之间)设置连通孔。并且,比加热器用高压电缆(32)的直径更大地设定突起部(5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使上述后侧右脚部(20)的后端部和PCU的后表面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比加热器用高压电缆(32)的直径大。

    电动机动车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89224B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180052749.5

    申请日:2011-1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高电压部件以免其受到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的电动机动车。该电动机动车(10)具有电动机室(24),该电动机室(24)收纳行驶用电动机(100)和对该行驶用电动机(100)进行驱动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30),且与车室(22)隔开而被划分在车身(12)的前方,其中,该电动机动车(10)具备:在电动机室(24)的车身(12)的两侧部沿着车身(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框架(64、64);通过四边包围动力控制单元(30),且对动力控制单元(30)进行支承的单元支承框架(44),单元支承框架(44)在一对侧框架(64、64)上悬置,并与一对侧框架(64、64)紧固连结,动力控制单元(30)在单元支承框架(44)的四边中的至少除了车身(12)的后方侧之外的边处支承于该单元支承框架(44)。

    电动机动车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89224A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180052749.5

    申请日:2011-1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高电压部件以免其受到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的电动机动车。该电动机动车(10)具有电动机室(24),该电动机室(24)收纳行驶用电动机(100)和对该行驶用电动机(100)进行驱动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30),且与车室(22)隔开而被划分在车身(12)的前方,其中,该电动机动车(10)具备:在电动机室(24)的车身(12)的两侧部沿着车身(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框架(64、64);通过四边包围动力控制单元(30),且对动力控制单元(30)进行支承的单元支承框架(44),单元支承框架(44)在一对侧框架(64、64)上悬置,并与一对侧框架(64、64)紧固连结,动力控制单元(30)在单元支承框架(44)的四边中的至少除了车身(12)的后方侧之外的边处支承于该单元支承框架(44)。

    电动汽车用动力控制单元的保护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91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41333.9

    申请日:2012-11-07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用动力控制单元的电线保护构造,其不用通过构造复杂的托架等来保护从动力控制单元即PCU拉出的电线,就可简单地保护该电线。沿PCU的后表面配置从设置于PCU的后表面的连通孔拉出的加热器用高压电缆(32),在PCU上设置在连通孔的周边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突出的突起部(50),在车宽方向突起部(50)和单元支承架的后侧右脚部20(之间)设置连通孔。并且,比加热器用高压电缆(32)的直径更大地设定突起部(5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使上述后侧右脚部(20)的后端部和PCU的后表面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比加热器用高压电缆(32)的直径大。

    电动机动车的电力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90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37846.2

    申请日:2012-1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3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PCU与周边部件的接触而保护PCU,并且能够稳定支承PCU的电动机动车的PCU支承结构。该电动机动车的PCU支承结构将PCU(5)支承于车身,该PCU(5)对从电池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而向电动机供给,该电动机动车的PCU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PCU5经由单元支承框架(31)支承于车身,该单元支承框架(31)与车身不同体且能够装拆地设置于所述车身,单元支承框架(31)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PCU(5)重叠的位置,并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包围PCU(5)的方式配置。

    车辆
    10.
    发明公开
    车辆 无效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1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24684.9

    申请日:2012-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在维持电动机室内的布局性的基础上,抑制电力供给线与电动机或动力控制单元等周边构件的接触,从而保护电力供给线。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电力供给线(25)具备与壳体(21)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一端侧连接的电动机侧连接部(26)、与PCU(12)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连接的PCU侧连接部(33),并具备在电动机侧连接部(26)与PCU侧连接部(33)之间延伸的中间部(34),中间部(34)具备通过电动机侧托架(71)固定于壳体(21)的电动机侧固定部(76)。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