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581911C
公开(公告)日:2010-01-20
申请号:CN200510056919.3
申请日:2005-03-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0G3/24 , B60G21/0551 , B60G2200/141 , B60G2200/422 , B60G2202/135 , B60G2204/1224 , B62K2005/001
Abstract: 在不平地面行驶车辆中,作为左右轮的后轮分别通过左右下臂被独立地悬挂,在左右下臂之间延伸有防滚动的条棒装置,左右后轮从发动机侧由链条驱动,并且所述防滚动的条棒装置被设置成横穿链条环的内侧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02133910B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110025299.2
申请日:2011-0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17/00 , B60K11/08 , B60Y2200/12 , B62K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其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或对驾驶者的防风性。具有:配置在车身框架(10)上悬挂的发动机(16)的后方且上方的驾驶者就座用的座椅(18);覆盖发动机(16)的下方的至少一部分的底罩(80),其中,底罩(80)以至少覆盖发动机(16)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底罩(80)的上部设有指向车宽度方向内侧且发动机侧面而延伸的引导部(81),在引导部(81)的前方设有将行车风导入到底罩(80)内的开口(82)。引导部(81)具有随着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81b)。
-
公开(公告)号:CN102725193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180007377.4
申请日:2011-01-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1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既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又很难损害外观性。操纵装置(ST)绕头管(11)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在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11)的前方。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具备:配置于车架(1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罩(30);以连通侧罩(30)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方式形成于侧罩(30)的开口部(41),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侧罩(30)延伸至头管(11)的前方,并且使开口部(41)形成在与头管(11)相同高度且在头管(11)的前方与操纵装置(ST)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0478245C
公开(公告)日:2009-04-15
申请号:CN200410043012.9
申请日:2004-04-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及框架制造方法,其除了能将车体框架分割成组件而易于搬运和保管之外,还能使制造效率充分地提高。车体框架(22)被分成具有闭环构造的前组件(72)、具有闭环构造的发动机支承系组件(73)和具有闭环构造的后悬架支承系组件(74)三部分,将前述前组件(72)和前述后悬架支承系组件(74)连接到前述发动机支承系组件(73)上形成前述车体框架(22)。由于组件(72~74)分别具有闭环构造而刚性提高且形状稳定,所以能分别进行精度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02416997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285457.8
申请日:2011-09-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机动二轮车,具有单脊梁式构架(17)、设在单脊梁式构架(17)的后部的枢轴板(60、60)、及贯通枢轴板(60、60)并且对后摇臂进行支承的枢轴(22),在枢轴(22)上设有枢轴套管(63),从枢轴(22)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副管前部(21A、21A)被焊接在枢轴套管(63)上;其中:在枢轴板(60、60)上设置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切口部(71、71),在第一切口部(71、71)上按长度方向嵌合副管前部(21A、21A),在第一切口部(71、71)的周缘(71B、71B)焊接副管(21、21)与枢轴板(60、60)。这样,在该机动二轮车中能够容易地将副管焊接在枢轴板上。
-
公开(公告)号:CN100575179C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申请号:CN200710084337.5
申请日:2007-02-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0T1/062 , B60Y2200/124 , F16D65/18 , F16D2121/02 , F16D2121/14 , F16D2125/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减速装置及制动装置安装结构,可谋求轻量化及小型化。车辆在车架(11)上安装用于使驱动轮的旋转减速的减速装置(24),在构成该减速装置(24)的壳体(151)上安装对驱动轴上设置的制动盘(303)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钳(156),在该制动钳(156)上设有夹着制动盘(303)进行制动用的活塞(353),其中,将活塞(353)的轴线(353a)、作为制动钳(156)向壳体(151)的安装部的螺栓(191、192)的轴线(191a、192a)、作为壳体(151)向车架(11)的安装部的螺栓(248)的轴线(248a)配置在直线(390)上,并且使作用于活塞(353)的制动力方向与直线(390)的延伸方向一致或平行。
-
公开(公告)号:CN101028849A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申请号:CN200710084337.5
申请日:2007-02-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0T1/062 , B60Y2200/124 , F16D65/18 , F16D2121/02 , F16D2121/14 , F16D2125/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减速装置及制动装置安装结构,可谋求轻量化及小型化。车辆在车架(11)上安装用于使驱动轮的旋转减速的减速装置(24),在构成该减速装置(24)的壳体(151)上安装对驱动轴上设置的制动盘(303)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钳(156),在该制动钳(156)上设有夹着制动盘(303)进行制动用的活塞(353),其中,将活塞(353)的轴线(353a)、作为制动钳(156)向壳体(151)的安装部的螺栓(191、192)的轴线(191a、192a)、作为壳体(151)向车架(11)的安装部的螺栓(248)的轴线(248a)配置在直线(390)上,并且使作用于活塞(353)的制动力方向与直线(390)的延伸方向一致或平行。
-
公开(公告)号:CN1676405A
公开(公告)日:2005-10-05
申请号:CN200510056919.3
申请日:2005-03-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5/01 , B60G3/24 , B60G21/0551 , B60G2200/141 , B60G2200/422 , B60G2202/135 , B60G2204/1224 , B62K2005/001
Abstract: 在不平地面行驶车辆中,作为左右轮的后轮分别通过左右下臂被独立地悬挂,在左右下臂之间延伸有防滚动的条棒装置,左右后轮从发动机侧由链条驱动,并且所述防滚动的条棒装置被设置成横穿链条环的内侧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541887A
公开(公告)日:2004-11-03
申请号:CN200410043012.9
申请日:2004-04-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K1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框架构造及框架制造方法,其除了能将车体框架分割成组件而易于搬运和保管之外,还能使制造效率充分地提高。车体框架(22)被分成具有闭环构造的前组件(72)、具有闭环构造的发动机支承系组件(73)和具有闭环构造的后轴箱支承系组件(74)三部分,将前述前组件(72)和前述后轴箱支承系组件(74)连接到前述发动机支承系组件(73)上形成前述车体框架(22)。由于组件(72~74)分别具有闭环构造而刚性提高且形状稳定,所以能分别进行精度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02725193B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180007377.4
申请日:2011-01-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1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1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既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又很难损害外观性。操纵装置(ST)绕头管(11)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在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11)的前方。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具备:配置于车架(1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罩(30);以连通侧罩(30)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方式形成于侧罩(30)的开口部(41),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侧罩(30)延伸至头管(11)的前方,并且使开口部(41)形成在与头管(11)相同高度且在头管(11)的前方与操纵装置(ST)重叠的位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