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催化重整器

    公开(公告)号:CN113351144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09678.X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催化重整器,包括换热蒸发器、旋流器、混合室、收集槽、催化反应室以及壳体,换热蒸发器包括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壳体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且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的外壁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高温废气通过高温废气进口进入第一容纳空间并经中温废气连接口进入第一流道的顶部后并从第一流道的底部经低温废气出口排出;液态水经液态水进口进入第二流道的底部并从第二流道的顶部进入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后从重整气出口排出,本发明利用废气余热进行重整,换热效率高,可抑制积碳焦化现象,体积小。

    一种基于热化学储能的斯特林热电池及电动船舶

    公开(公告)号:CN118653928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701492.0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船舶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热化学储能的斯特林热电池及电动船舶,基于热化学储能的斯特林热电池包括:储气罐、反应器、节流件及斯特林发动机;反应器内容置有反应物,储气罐的出口和反应器的入口连通,以向反应器内通入反应气体,反应气体用于和反应物发生热化学反应;反应器的排气口用于排出和斯特林发动机的热侧进行热交换的热气;节流件设于反应器的排气口。用户能够根据斯特林发动机的实际吸热需求实现对斯特林发动机的热传导速率的调控,确保了斯特林发动机对电动船舶中各元件的供电能力;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热化学储能的斯特林热电池储能大、能量密度大,提高了发电能力,从而保障了电动船舶用电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

    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催化重整器

    公开(公告)号:CN113351144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10609678.X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催化重整器,包括换热蒸发器、旋流器、混合室、收集槽、催化反应室以及壳体,换热蒸发器包括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壳体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且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的外壁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高温废气通过高温废气进口进入第一容纳空间并经中温废气连接口进入第一流道的顶部后并从第一流道的底部经低温废气出口排出;液态水经液态水进口进入第二流道的底部并从第二流道的顶部进入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后从重整气出口排出,本发明利用废气余热进行重整,换热效率高,可抑制积碳焦化现象,体积小。

    基于斯特林热化学储能的船舶模块化能源动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442197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639269.8

    申请日:2024-05-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斯特林热化学储能的船舶模块化能源动力系统,包括:外壳和斯特林循环动力系统,所述斯特林循环动力系统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斯特林循环动力系统包括反应器、CO2储罐、压缩和控制装置、温跃层和斯特林机;所述CO2储罐、压缩和控制装置、温跃层、反应器和斯特林机依次连接,将清洁能源转换为热能,在需要发电时,将热能转换为电能驱动斯特林机发电。本发明可以作为模块化动力单元,通过多个模块的并联,储存在集装箱中,为各类大型船舶提供动力。使用CaO/CaCO3热化学储能体系与斯特林机的结合,将太阳能、海上风能或其他清洁能源作为热量供给,将其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将其转化为电能,实现船舶动力系统的负碳化。

    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84807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110608531.9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包括燃料进口管、燃料分流器、燃烧室、发动机、尾气分流器、节流阀、重整器、引流管、引流器、蒸汽发生器、水进口管以及尾气出口管,燃料进口管通过燃料分流器分别与燃烧室、重整器连接,重整器通过节流阀连接燃烧室,燃烧室连接有氧气进口管,燃烧室产生的废气通过尾气分流器分别与重整器、回流管路连接,进入重整器的废气经放热后分别连接尾气出口管、引流管,液态水经水进口管进入蒸汽发生器产生水蒸气进入引流器与来自引流管的废气混合后进入重整器,燃烧室为发动机提供动力,本发明借助废气回收利用的能量不受等熵膨胀的限制,可以对排气余热进行深度利用,利用效率高,通用性好。

    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84807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608531.9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包括燃料进口管、燃料分流器、燃烧室、发动机、尾气分流器、节流阀、重整器、引流管、引流器、蒸汽发生器、水进口管以及尾气出口管,燃料进口管通过燃料分流器分别与燃烧室、重整器连接,重整器通过节流阀连接燃烧室,燃烧室连接有氧气进口管,燃烧室产生的废气通过尾气分流器分别与重整器、回流管路连接,进入重整器的废气经放热后分别连接尾气出口管、引流管,液态水经水进口管进入蒸汽发生器产生水蒸气进入引流器与来自引流管的废气混合后进入重整器,燃烧室为发动机提供动力,本发明借助废气回收利用的能量不受等熵膨胀的限制,可以对排气余热进行深度利用,利用效率高,通用性好。

    一种低振动12缸斯特林发动机传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757275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784039.0

    申请日:2024-06-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振动12缸斯特林发动机传动系统,该传动系统包括:曲轴,所述曲轴上设置有十二个曲拐,十二个所述曲拐沿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布置;三个动力组,每个所述动力组包括四个相邻设置的气缸,每个所述气缸与对应的所述曲拐连接,以垂直于所述曲轴的轴线具有一条虚拟中心线,十二个所述气缸分两组分布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两侧,两组所述气缸所成夹角的度数为2θ;三个所述动力组沿周向均匀间隔120°,在同一所述动力组内,同侧相邻做功气缸的相位差为90°,异侧相邻做功气缸的相位差为(90°‑2θ)。本发明,解决了大功率斯特林发动机因缸数增多而导致的初始不平衡量增大、振动加剧的问题,提高发动机运行的平稳性。

    一种高压富氧燃烧斯特林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7086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1711161351.0

    申请日:2017-11-21

    Inventor: 兰健 吕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电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高压燃烧斯特林发动机、余热利用斯特林发动机、换热装置和储存罐;还包括发电机,发电机的动力输入端分别与高压燃烧斯特林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余热利用斯特林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一种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高压燃烧斯特林发动机的第一燃烧室内的第一高温烟气通入余热利用斯特林发动机进行余热利用;余热利用斯特林发动机的第二燃烧室的第二高温烟气通入换热装置中进行降温,分离第二高温烟气中水蒸汽和CO2;液态CO2被通入储存罐内进行保存;发电系统的压力始终大于6MPa。本发明通过利用对第一高温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提高了发电效率,同时将CO2收集起来,实现CO2的零排放。

    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

    公开(公告)号:CN110886665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1096008.1

    申请日:2019-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用于输送高温尾气的导气管机构;用于加热斯特林机的工质的加热器机构;围设于加热器机构的外侧的绝热层机构;以及,用于排出加热器机构和绝热层机构围设形成的储热空间的高温尾气的排气管机构;高温烟气由导气管机构流向储热空间以加热加热器机构,加热器机构与工质换热以实现工质受热并推动活塞做功。本发明创造性的利用高温烟气的余热实现斯特林机的运行以产生动力,不仅降低了高温烟气对环境的热污染,还减免了斯特林机做功所耗能源,保护了环境并节约了能源资源。

    一种防积碳燃油喷射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05558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07389.X

    申请日:2019-0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积碳燃油喷射装置,包括:燃油喷射机构和氧化剂喷射机构;燃油喷射机构包括油管和燃油喷嘴组件;油管包括远离燃烧室一侧设置的进油段和靠近燃烧室一侧设置的喷射段;喷油嘴组件安装于喷射段远离进油段一侧的端部;依次流经进油段和高温端并经喷油嘴组件喷射出的燃油,经氧化剂喷射机构喷射出的氧化剂,以及高温烟气于混合管的混合通道混合后流向燃烧室;喷射段伸入混合通道;喷射段的侧壁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流体的通道。本发明通过冷却流体与油管进行热交换,进而实现油管的燃油通道的燃油的降温,以降低积碳的产生,进而减少燃油通道的积碳,改善了燃油喷射质量,避免燃油喷嘴组件被积碳所堵塞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