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

    公开(公告)号:CN11088666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1911096008.1

    申请日:2019-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用于输送高温尾气的导气管机构;用于加热斯特林机的工质的加热器机构;围设于加热器机构的外侧的绝热层机构;以及,用于排出加热器机构和绝热层机构围设形成的储热空间的高温尾气的排气管机构;高温烟气由导气管机构流向储热空间以加热加热器机构,加热器机构与工质换热以实现工质受热并推动活塞做功。本发明创造性的利用高温烟气的余热实现斯特林机的运行以产生动力,不仅降低了高温烟气对环境的热污染,还减免了斯特林机做功所耗能源,保护了环境并节约了能源资源。

    一种提升高温合金加热器管接头钎透率的真空钎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74830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247040.5

    申请日:2023-0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高温合金加热器管接头钎透率的真空钎焊方法,所述真空钎焊方法包括步骤:在高温合金加热器筒体的钎焊部位开一个锥形坡口;将所述高温合金加热器筒体与高温合金管进行选配,使得装配间隙处于预设范围内;在所述锥形坡口内设置第一钎料层,在所述高温合金管的外表面设置第二钎料层;将所述高温合金加热器筒体与所述高温合金管进行装配,并在管接头处涂注钎料膏;将组合后的高温合金加热器送入真空钎焊炉进行真空钎焊处理。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合金加热器管接头的钎透率,避免了由于焊缝未充分填充钎料引起的接头泄漏问题,使得高温合金加热器的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

    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84807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608531.9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纯氧燃烧系统,包括燃料进口管、燃料分流器、燃烧室、发动机、尾气分流器、节流阀、重整器、引流管、引流器、蒸汽发生器、水进口管以及尾气出口管,燃料进口管通过燃料分流器分别与燃烧室、重整器连接,重整器通过节流阀连接燃烧室,燃烧室连接有氧气进口管,燃烧室产生的废气通过尾气分流器分别与重整器、回流管路连接,进入重整器的废气经放热后分别连接尾气出口管、引流管,液态水经水进口管进入蒸汽发生器产生水蒸气进入引流器与来自引流管的废气混合后进入重整器,燃烧室为发动机提供动力,本发明借助废气回收利用的能量不受等熵膨胀的限制,可以对排气余热进行深度利用,利用效率高,通用性好。

    一种高温合金钢加热器筒体的模锻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3381459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310216935.9

    申请日:2013-06-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合金钢加热器筒体的模锻工艺,工序依次包括:a)坯料预热,温度为80~110℃,时间为30~60分钟;b)在坯料表面喷涂玻璃粉润滑剂;c)坯料在中温炉加热,温度为900~950℃,时间≥60分钟;d)坯料在高温炉加热,温度为1120~1150℃,时间≥50分钟;e)下模具上放置欠压环,对模具喷涂水基石墨;坯料放入模具,并在坯料上端面放置绝热棉;f)第一次锻打,压力机能量为3500~4200吨;g)卸下欠压环,在上模具喷涂水基石墨;d)在坯料绝热棉上撒一层木屑;h)第二次锤打,压力机能量为4900~5600吨;该工艺具有成品率高,性能好,容易脱模的特点。

    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催化重整器

    公开(公告)号:CN113351144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09678.X

    申请日:2021-06-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料催化重整器,包括换热蒸发器、旋流器、混合室、收集槽、催化反应室以及壳体,换热蒸发器包括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壳体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且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的外壁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高温废气通过高温废气进口进入第一容纳空间并经中温废气连接口进入第一流道的顶部后并从第一流道的底部经低温废气出口排出;液态水经液态水进口进入第二流道的底部并从第二流道的顶部进入旋流器、混合室、催化反应室后从重整气出口排出,本发明利用废气余热进行重整,换热效率高,可抑制积碳焦化现象,体积小。

    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

    公开(公告)号:CN110886665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1096008.1

    申请日:2019-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斯特林机,基于斯特林机的高温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用于输送高温尾气的导气管机构;用于加热斯特林机的工质的加热器机构;围设于加热器机构的外侧的绝热层机构;以及,用于排出加热器机构和绝热层机构围设形成的储热空间的高温尾气的排气管机构;高温烟气由导气管机构流向储热空间以加热加热器机构,加热器机构与工质换热以实现工质受热并推动活塞做功。本发明创造性的利用高温烟气的余热实现斯特林机的运行以产生动力,不仅降低了高温烟气对环境的热污染,还减免了斯特林机做功所耗能源,保护了环境并节约了能源资源。

    一种防积碳燃油喷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005558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07389.X

    申请日:2019-0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积碳燃油喷射装置,包括:燃油喷射机构和氧化剂喷射机构;燃油喷射机构包括油管和燃油喷嘴组件;油管包括远离燃烧室一侧设置的进油段和靠近燃烧室一侧设置的喷射段;喷油嘴组件安装于喷射段远离进油段一侧的端部;依次流经进油段和高温端并经喷油嘴组件喷射出的燃油,经氧化剂喷射机构喷射出的氧化剂,以及高温烟气于混合管的混合通道混合后流向燃烧室;喷射段伸入混合通道;喷射段的侧壁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流体的通道。本发明通过冷却流体与油管进行热交换,进而实现油管的燃油通道的燃油的降温,以降低积碳的产生,进而减少燃油通道的积碳,改善了燃油喷射质量,避免燃油喷嘴组件被积碳所堵塞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用加热器的布置结构及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7087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437650.2

    申请日:2017-12-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G1/0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用加热器的布置结构及安装方法,布置结构包括:机体,法兰,过渡圈和加热器;过渡圈由至少两个子过渡圈拼接形成;加热器包括安装端和加热端,加热端设有加热管;安装端的外侧套设法兰和过渡圈,使得法兰通过过渡圈将加热器安装于机体。本发明使得法兰可在加热器焊接加热管之后再将其安装在机体上,从而保证了法兰的强度、抗疲劳性、抗载荷能力等工作性能,从而有效避免了法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断裂等故障,进而保证了斯特林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

    一种提升高温合金加热器管接头钎透率的真空钎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74830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247040.5

    申请日:2023-0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高温合金加热器管接头钎透率的真空钎焊方法,所述真空钎焊方法包括步骤:在高温合金加热器筒体的钎焊部位开一个锥形坡口;将所述高温合金加热器筒体与高温合金管进行选配,使得装配间隙处于预设范围内;在所述锥形坡口内设置第一钎料层,在所述高温合金管的外表面设置第二钎料层;将所述高温合金加热器筒体与所述高温合金管进行装配,并在管接头处涂注钎料膏;将组合后的高温合金加热器送入真空钎焊炉进行真空钎焊处理。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合金加热器管接头的钎透率,避免了由于焊缝未充分填充钎料引起的接头泄漏问题,使得高温合金加热器的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

    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用加热器的布置结构及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708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1711437650.2

    申请日:2017-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用加热器的布置结构及安装方法,布置结构包括:机体,法兰,过渡圈和加热器;过渡圈由至少两个子过渡圈拼接形成;加热器包括安装端和加热端,加热端设有加热管;安装端的外侧套设法兰和过渡圈,使得法兰通过过渡圈将加热器安装于机体。本发明使得法兰可在加热器焊接加热管之后再将其安装在机体上,从而保证了法兰的强度、抗疲劳性、抗载荷能力等工作性能,从而有效避免了法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断裂等故障,进而保证了斯特林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