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61797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210584747.0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盾构隧道径向张拉法止水密封施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S1、拉动钢绞线,以使得缠绕部分沿着环形钢板的径向相对收缩,且缠绕部分相对向环形钢板的弹性端部滑动,此时的收口逐步变小,直至收口的帘布橡胶板匹配贴合在盾构机外壳上形成止水密封;S2、松开钢绞线,收口恢复变大,缠绕部分相对向环形钢板的固定端部滑动并释放,帘布橡胶板与盾构机外壳分离。本发明不仅提高盾构机外壳与洞口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泥水及地层地下水涌入盾构井内;而且所形成挡水作用力在径向,盾构掘进时被地下水冲开的概率低,此外,设计时盾构始发及接收井空间可适当缩小,节省用地和工业用材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5929354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310219783.1
申请日:2023-03-09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盾构地中对接的衬砌结构连接形式及施工方法,该连接形式包括盾壳内壁上的角钢挡板、成环的密封垫、钢管片、止退钢板。通过盾构机千斤顶提供纵向力顶紧钢管片,将密封垫压缩进盾尾间隙,使密封垫与接触面挤压产生足以抵抗水压的接触应力,实现接头止水目的。本发明通过密封垫主体对管片与盾壳间隙进行封堵,密封垫延伸部对两环管片纵缝、管片与管片间环缝等一系列渗流通道进行封堵,解决了渗流机理颇为复杂的隧道管片衬砌渗漏水难题,并通过止退板、现浇内衬等工艺有效解决了施工中千斤顶拆除卸力后盾体位移、隧道内部防火等技术难题。同时,本发明还通过定量化的测算、模拟,给出了工程推广的具体参数设计依据,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4477926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069005.4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海大学
IPC: C04B28/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泥水盾构废弃泥浆和渣土的流动性固化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质量百分数计,由以下原料制成:废弃泥浆50~60%、废弃砂5~10%、快硬硫铝酸盐水泥10~20%、粉煤灰10~15%、钢渣4~8%、高炉矿渣4~8%、碱激发材料2~5%、外加剂1~3%;按比例称取废弃泥浆、废弃砂,搅拌2~4min后加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粉煤灰、钢渣、高炉矿渣、碱激发材料、外加剂,再次搅拌均匀,即得所述流动性固化土。本发明以废弃泥浆和废弃砂为主要原料制得流动性固化土,废弃泥浆处理量大,减水剂添加量极少,成本较低,固化土强度好,性能优,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具有极佳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1801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766152.6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持式管片错台测量装置,涉及管片错台测量技术领域,包括封装底板,该封装底板顶部罩设有封装壳体,封装底板底端四角均设置有活动脚垫机构,封装底板内顶部设置有蓄电池、嵌入式主板及激光位移传感器;封装壳体一侧设置有充电接口与工控显示一体屏幕,封装壳体顶端设置有折叠把手机构。本发明通过采用手持式设计、可充电电源、嵌入式主板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工控显示一体屏幕、抗震和防水设计以及数据存储等,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方便携带和操作,增强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盾构施工中管片错台测量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盾构施工的效率与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669110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210379401.7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泥浆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废弃泥浆压滤脱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包括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连接有一组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固定连接有两组凸轮盘,所述固定轴上转动连接有一组旋转组件,旋转组件上固定连接有多组泥浆收集组件,每组泥浆收集组件均通过一组联动组件与一组凸轮盘结构相配合,所述固定轴的旁侧设置有一组清水抽取组件,本发明在旋转组件的作用下,能够对泥浆进行连续处理,且本装置的占地面积小,更加灵活机动。
-
公开(公告)号:CN117421809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470974.1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盾构隧道结构纵向加固构造及加固体系受力计算方法,涉及盾构领域,盾构隧道管片间螺栓与纵向加固钢板共同作用使隧道结构受力更合理,从而减小环间张开量,减小隧道纵向变形,对不同直径盾构隧道均具有普适性。发明步骤:S1:根据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盾构隧道纵向管片影响范围,进而确定纵向加固钢板的长度;S2:根据螺栓线刚度及纵向加固钢板线刚度确定纵向加固钢板数量及纵向加固钢板宽度;S3:将纵向加固钢板与锚固钢板焊接固定;S4:盾构隧道结构纵向加固钢板及锚固钢板布置位置需与环间纵向螺栓相匹配;S5:盾构隧道纵向加固采用整环加固的方式,使整个环形断面刚度均匀分布,进而使隧道结构在环形断面上受力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16220703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50990.6
申请日:2023-02-22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Inventor: 姚占虎 , 张亚洲 , 陆明飞 , 徐文礼 , 王义盛 , 李辉 , 梁玉强 , 张雷 , 石志鹏 , 秦乐 , 李健 , 曾德成 , 张习颖 , 魏驰 , 燕晓 , 魏代伟 , 魏涛 , 王宇阳 , 吕志佳 , 王金力 , 纪铭锐 , 李俊麒 , 陶博文 , 刘福友 , 杜振芳 , 杨琴 , 时佳 , 石国庆 , 汪洋 , 蔡琦 , 迟毅 , 连殿超 , 葛同昊 , 赵文琪 , 许永胜 , 马瑞晨 , 王婉瑜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盾构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透水砂地层中盾构地中对接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行盾构机停机保压和周边地层注浆加固、后行盾构机超前注浆加固、后行盾构机姿态调整、两台盾构机对接位置在经注浆加固的土层中进行冻结加固等步骤。该施工方法解决了强透水砂地层中单一工法进行地层加固难以达到盾构地中对接的要求以及强透水砂地层中盾构姿态调整的难题,并且缩短了地层加固时间,降低了地层冻胀融沉效应,提高了盾构对接施工效率,减少成型隧道纵向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14669110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379401.7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泥浆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废弃泥浆压滤脱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包括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连接有一组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固定连接有两组凸轮盘,所述固定轴上转动连接有一组旋转组件,旋转组件上固定连接有多组泥浆收集组件,每组泥浆收集组件均通过一组联动组件与一组凸轮盘结构相配合,所述固定轴的旁侧设置有一组清水抽取组件,本发明在旋转组件的作用下,能够对泥浆进行连续处理,且本装置的占地面积小,更加灵活机动。
-
公开(公告)号:CN114477926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69005.4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 河海大学
IPC: C04B28/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泥水盾构废弃泥浆和渣土的流动性固化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质量百分数计,由以下原料制成:废弃泥浆50~60%、废弃砂5~10%、快硬硫铝酸盐水泥10~20%、粉煤灰10~15%、钢渣4~8%、高炉矿渣4~8%、碱激发材料2~5%、外加剂1~3%;按比例称取废弃泥浆、废弃砂,搅拌2~4min后加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粉煤灰、钢渣、高炉矿渣、碱激发材料、外加剂,再次搅拌均匀,即得所述流动性固化土。本发明以废弃泥浆和废弃砂为主要原料制得流动性固化土,废弃泥浆处理量大,减水剂添加量极少,成本较低,固化土强度好,性能优,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具有极佳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02947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91194.5
申请日:2024-06-19
Applicant: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式管片错台测量装置,涉及管片测量技术领域,该测量装置包括拼装机主架,该拼装机主架底部设置有拼装机吸盘,拼装机吸盘外侧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底部设置有激光传感器,拼装机吸盘内侧两端均设置有LED数显屏幕;其中,激光传感器包括环内块传感器、当前块传感器及环间块传感器,LED数显屏幕包括环内显示屏幕与环间显示屏幕。本发明通过集成先进的激光技术和智能化算法,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采用的高精度激光传感器、实时数据处理、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讯模块以及抗干扰设计等方面,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一些局限,提高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实时性,适应现代基础设施工程对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