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5031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219683.X
申请日:2024-09-02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负极材料,包括:基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基体表面的修饰材料层;其中,所述基体包括:硬碳以及包覆所述硬碳的石墨;所述修饰材料层中修饰材料的化学式为MoOx‑MoyN,x的取值为2~3,y的取值为1~2。所述的负极材料,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快充性能以及长循环界面电化学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77818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51974.6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60 , H01M4/13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所述硅碳复合气凝胶包括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以及分散于所述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中的硅颗粒;其中,所述硅颗粒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至所述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的孔隙内。本发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将硅颗粒沉积在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的孔隙中,用于解决硅碳复合材料所存在的硅膨胀收缩时界面接触不良、碳的孔穴结构限制硅复合比例等技术缺陷,广泛适用于各类电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17076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229806.8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13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硅碳复合材料,包括硅纳米片以及位于所述硅纳米片表面的复合碳结构,所述复合碳结构包含碳框架和元素S,所述碳框架和所述元素S形成S‑C键。本发明的硅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可以提升硅负极的离子和电子电导率,在硅负极内部形成三维导离子导电子路径,由此缓解纯硅负极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问题,以实现稳定的长循环性能,并获得高的容量保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31500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152263.4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括基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基体表面的碳材料层:其中,所述基体包括:掺杂磷的硅稀;所述碳材料层包括:掺杂磷的硅烯以及包覆在掺杂磷的硅稀外的碳材料。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源包覆有利于缓解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问题提高容量和初始库伦效率,磷掺能够提高电池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299518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538936.3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复合硅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和用电设备。复合硅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设置在集流体表面上的负极活性层,以及设置在负极活性层表面上的预锂化层;负极活性层主要由硅氧烯纳米片、石墨碳纳米片和第一粘结剂组成;硅氧烯纳米片和石墨碳纳米片的质量比为1:1.05~1.5;预锂化层主要由质量比为1:2~3.5的金属锂和第二粘结剂组成。该复合硅负极极片采用硅氧烯纳米片、石墨碳纳米片以及预锂化层协同作用,有效地缓解了硅体积膨胀的问题,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容量、首次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实现了稳定的长循环性能,获得了高容量保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9601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1778613.3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C01B32/05 , C01B33/02 , C22C28/00 , B22F9/04 , C22C1/02 , H01M4/38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054 , H01M4/134 , H01M4/1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复合负极材料,包括生物质炭基体和硅合金;生物质炭基体具有多孔结构,硅合金嵌于所述生物质炭基体的多孔结构中;硅合金的化学式为SiaSbmSnxQb,其中,0.7≤a≤0.9,0.05≤m≤0.15,0.05≤x≤0.15,0≤b≤0.1,a+b+m+x=1,Q元素选自Ge、Ag和Ga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复合负极材料,硅合金均匀镶嵌在多孔碳之中,可改善电极材料的电子和离子电导率,通过硅合金中的金属元素可提升硅与碳基之间的连接力,增加硅与碳之间的作用力,提升硅碳颗粒完整性和抗形变破碎能力;可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81039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04121.7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应用,其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括氮掺杂二维硅氧烯纳米片和石墨碳纳米片,其中二维硅氧烯纳米片主要提供容量;氮掺杂后二维硅氧烯纳米片中会出现空穴,因此可提高二维硅氧烯纳米片的导电性能;石墨碳纳米片可以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有利于容纳硅纳米片的膨胀,并且有利于缓解硅体积膨胀造成的应力集中和开裂问题,有利于提升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017078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75048.X
申请日:2024-02-07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3 , H01M10/6568 , H01M10/6556 , H01M50/289 , H01M50/204 , H01M50/24 , H01M50/53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包电池组件及电池包。所述软包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单体和冷却架;电池单体具有宽度方向;电池单体包括卷芯、极耳和包覆膜;包覆膜包括包覆膜主体和顶封边,包覆膜主体包覆所述卷芯,极耳由顶封边引出;冷却架包括极耳冷却管和两个侧部冷却管;极耳冷却管沿宽度方向延伸,且贴合顶封边,以对极耳进行冷却;极耳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部冷却管,两个侧部冷却管分别位于电池单体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且贴合包覆膜主体,以对卷芯进行冷却。根据本申请的软包电池组件及电池包,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冷却形式冷却效果较差,且没有考虑对温升最快的极耳区进行冷却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613188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66534.6
申请日:2023-11-22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 , H01M10/05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前驱体;将所选模板浸于制备好的前驱体溶液中,一定时间后取出干燥;将干燥后的模板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后模板分解,得到三维固态电解质骨架;将正极材料、低熔点离子导体分散于溶剂中,搅拌得到复合浆料;将三维固态电解质骨架置于复合浆料中浸渍,浸渍完成后进行干燥;将经浸渍干燥后的三维固态电解质骨架进行烧结,以使低熔点离子导体熔化,并在三维固态电解质骨架内均匀分散,降温后均匀分散的低熔点离子导体变为固体,并将三维固态电解质骨架与正极材料连接为一体,以获得复合正极材料,解决了现有全固态电池中正极与固态电解质间固‑固界面不稳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577818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410051974.6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3 , H01M4/60 , H01M4/13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所述硅碳复合气凝胶包括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以及分散于所述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中的硅颗粒;其中,所述硅颗粒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至所述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的孔隙内。本发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将硅颗粒沉积在碳纤维聚合物气凝胶的孔隙中,用于解决硅碳复合材料所存在的硅膨胀收缩时界面接触不良、碳的孔穴结构限制硅复合比例等技术缺陷,广泛适用于各类电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