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421131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502254.7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0 , F24S70/10 , C23C14/205 , C23C14/34 , C23C18/44 , F22B1/006 , F24S21/00 , F24S2023/8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生物精细结构及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光热转化系统,包括具有生物形态精细分级结构的金属材料,以及吸热材料,所述具有生物形态精细分级结构的金属材料粘接在吸热材料的一侧。本发明结合贵金属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选择具有三维周期性结构的贵金属。在电磁波的作用下,金属微纳结构内部电子的协同振荡会在其表面激发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从而增强金属表面的局域电磁场,可在亚波长范围内形成光汇聚、光波导、光增强、光储存等光学效应,即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7270554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1710501202.8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共振的光热蒸发装置及其制备方法;装置包括:放置在目标液体中的光热发生板、用于盛放所述目标液体及光热发生板的盛液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盛液容器顶部的聚光盖板;所述光热发生板的一端板面为光热发生面,且所述光热发生板的光热发生面与所述聚光盖板相对设置,使得外部光源经所述聚光盖板照射至所述光热发生面。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液体蒸发中的光热转化率,进而可靠地提高了液体蒸发的效率,且蒸发过程环保,装置简单且制作成本低;且能够显著提高基于相变的热传导系统,例如热管和蒸汽室。并大幅提升蒸馏过程中对混合物的分离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270554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501202.8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共振的光热蒸发装置及其制备方法;装置包括:放置在目标液体中的光热发生板、用于盛放所述目标液体及光热发生板的盛液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盛液容器顶部的聚光盖板;所述光热发生板的一端板面为光热发生面,且所述光热发生板的光热发生面与所述聚光盖板相对设置,使得外部光源经所述聚光盖板照射至所述光热发生面。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液体蒸发中的光热转化率,进而可靠地提高了液体蒸发的效率,且蒸发过程环保,装置简单且制作成本低;且能够显著提高基于相变的热传导系统,例如热管和蒸汽室。并大幅提升蒸馏过程中对混合物的分离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07350895U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720763378.6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共振的光热蒸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放置在目标液体中的光热发生板、用于盛放所述目标液体及光热发生板的盛液容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盛液容器顶部的聚光盖板;所述光热发生板的一端板面为光热发生面,且所述光热发生板的光热发生面与所述聚光盖板相对设置,使得外部光源经所述聚光盖板照射至所述光热发生面。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液体蒸发中的光热转化率,进而可靠地提高了液体蒸发的效率,且蒸发过程环保,装置简单且制作成本低;且能够显著提高基于相变的热传导系统,例如热管和蒸汽室。并大幅提升蒸馏过程中对混合物的分离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060766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1678721.9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双极板的焊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将金属双极板的阴极板与阳极板进行定位贴合,并将贴合后的极板划分为密封区和流场区;对所述密封区对应的密封区焊缝和所述流场区对应的流场区焊缝使用激光器进行焊接,将所述阴极板与所述阳极板焊接。针对不同的焊缝采用不同的焊接方式,提高焊接的适配性,进而降低不适配的焊接方式带来的热输入,可以有效的避免金属双极板因焊接而带来的焊接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14954541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476312.4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功率分配和跟踪速度的协同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M组车辆跟踪速度序列和N组车辆功率分配序列;所述车辆跟踪速度序列中包括每两个站点之间对应的最大允许速度,所述车辆功率分配序列包括至少两种能量源对应的最大允许输出功率;基于所述M组车辆跟踪速度序列和所述N组车辆功率分配序列构建协同优化系统;基于人工鱼群算法和多群体萤火虫算法求解所述协同优化系统的最优解,得到目标车辆跟踪速度序列和目标车辆功率分配序列。本发明考虑了车辆跟踪速度序列和车辆功率分配序列的协同关系对车辆能量供给的影响,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混合动力系统中各个能量源的功率供给。
-
公开(公告)号:CN110828864B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1911060838.9
申请日:2019-11-01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1M8/04302 ,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H01M8/04225 , H01M8/04701 , H01M8/04746 , B60L50/70 , B60L58/31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氢氧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无辅助启动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当接收到氢氧电化学反应装置的启动指令时,若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处于供电状态,且所述预设最低启动温度小于所述气体入口温度,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则向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输送氮气;通过所述氮气推动所述空气增压装置工作,以使所述空气增压装置对空气进行压缩处理,得到压缩处理后的热空气;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将所述压缩处理后的热空气输送至所述氢氧电化学反应装置,并向所述氢氧电化学反应装置输送氢气,以使所述氢氧电化学反应装置进行电化学反应。采用本发明可以减少电量消耗,降低资源消耗,并可以提高氢氧电化学反应装置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900442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554439.4
申请日:2020-06-17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1M8/04746 , H01M8/0499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气体流量分配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质量流量计用于测量进气总管中反应气体的实际质量流量;增压模块用于为进气总管中的反应气体增加压力,以使得反应气体进入流量分配模块;总控制器用于根据向流量分配模块发送预设信号;流量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信号确定对应的预设控制策略,使得流量分配模块每次只与一个目标进气支管连通,并循环往复向每个进气支管充气。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流量分配模块对每个燃料电池电堆交替提供反应气体,实现了通过一台压缩机同时为多个燃料电池电堆提供反应气体的功能,并且使得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辅助功耗、成本减低;解决了能量损失与浪费问题,提高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62566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24420.4
申请日:2018-12-13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D90/0006 , B61D3/20 , B65G67/08 , B65G67/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货箱、货运列车、货物运输系统及货物运输方法。货箱包括:箱体和箱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隔板、挡板和控制单元;在箱体的侧壁上设有水平方向的凹槽,隔板设置在凹槽中;挡板垂直设置在箱体内;控制单元通过移动装置控制挡板在箱内进行上下及水平移动。本发明能够进行分层装载货物,提高货箱的储量,还能够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挡板的移动,实现对货箱内的货物进行移动和装卸,同时挡板能够对货物进行固定,降低货物移动造成的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07885197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0846601.8
申请日:2017-09-19
Applicant: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5D1/02 , G05B19/04 , G08G1/09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D1/021 , G05B19/04 , G05D1/0293 , G08G1/096725 , G08G1/0967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公共运输系统中无人驾驶车辆的控制方法及装置,控制方法通过根据车辆调度信息生成运行信息,并根据运行信息控制无人驾驶车辆按照预定行驶路径行驶至出发地;在无人驾驶车辆行驶至出发地后控制车门开启,并在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用户或货物上车信息后控制车门关闭;控制对应的无人驾驶车辆继续按照预定行驶路径行驶至目的地,并控制无人驾驶车辆的车门开启,以及在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用户或货物运输订单完成信息后,控制无人驾驶车辆返回对应的停车地点。本发明能够准确且高效地在设定区域内的智能公共运输系统中无人驾驶车辆进行控制,且控制过程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减轻了城市交通负荷,满足了出行人群快速抵达目的地的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