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87401A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510754088.0
申请日:2015-11-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5/12 , F01P3/12 , F01P7/167 , F01P2060/02 , F02B29/0443 , F02B29/0493 , Y02T10/1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该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在尽量抑制冷却水泵的电力消耗的情况下使冷却水循环,由此既能够冷却吸入气体又能够抑制冷凝水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由于驱动冷却水泵而对燃料效率产生的不良影响。内燃机(3)的冷却控制装置(1)用于对通过被增压器(11)加压而升温的吸入气体进行冷却,其中,具有:电动式的冷却水泵,其通过送出冷却水来使冷却水循环;和泵控制单元(2),其控制该送出量QEWP,泵控制单元(2)在冷却水的温度TWCAC与第1目标温度TWCMD1之间的偏差ΔTWCAC为第1规定值ΔT1以下时,将送出量QEWP控制为大于0的规定的最低流量Qmin,并且,在偏差ΔTWCAC大于第1规定值ΔT1时,将送出量QEWP控制成:偏差ΔTWCAC越大,送出量QEWP就越大。
-
公开(公告)号:CN107208528B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680008564.7
申请日:2016-01-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该冷却控制装置通过抑制发动机冷却回路与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之间的冷却水的压力差而使得即使增大两个冷却回路间的阀的开度,也能够使冷却水适当地从两个冷却回路中的一方流通至另一方。在发动机冷却回路(50)和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60)的连接通路中,冷却水流入通路(71)连接于发动机冷却回路(50)的机械泵(53)的下游且主散热器(51)的上游与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60)的副散热器(61)的下游且电动泵(63)的上游之间,冷却水流出通路(72)连接于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60)的电动泵(63)的下游且副散热器(61)的上游与发动机冷却回路(50)的机械泵(53)的下游且主散热器(51)的上游之间,冷却回路间阀(73)设置于冷却水流入通路(71)中。
-
公开(公告)号:CN103221242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180055493.3
申请日:2011-11-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6/50 , B60K6/365 , B60K6/387 , B60K6/445 , B60K6/48 , B60K6/547 , F16H3/728 , F16H2037/0886 , F16H2037/101 , F16H2200/0043 , F16H2200/0047 , F16H2200/0052 , F16H2200/2005 , F16H2200/2007 , F16H2200/2041 , F16H2200/2043 , F16H2200/2097 , Y02T10/6221 , Y02T10/6239 , Y10S903/902
Abstract: 第1行星齿轮机构(P1)通过第1离合器(C1)的卡合将供发动机(E)的驱动力输入的第1主轴(13)的旋转同速地传递至主变速部(P2),并且通过第2离合器(C2)的卡合将第1主轴(13)的旋转进行加速后传递至主变速部(P2)和第1马达/发电机(MG1)。由此,能够扩大变速器(T)的变速比的范围,并且能够扩大变速比或档间比的设定自由度,而且,不需要特别的加速单元就能够使第1马达/发电机(MG1)高速旋转从而提高发电效率。而且,通过将第1主轴(13)的旋转同速地传递至主变速部(P2),由此,不对变速器(T)要求过大的减速比,从而能够实现摩擦损耗的降低和变速器(T)的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221242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180055493.3
申请日:2011-11-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6/50 , B60K6/365 , B60K6/387 , B60K6/445 , B60K6/48 , B60K6/547 , F16H3/728 , F16H2037/0886 , F16H2037/101 , F16H2200/0043 , F16H2200/0047 , F16H2200/0052 , F16H2200/2005 , F16H2200/2007 , F16H2200/2041 , F16H2200/2043 , F16H2200/2097 , Y02T10/6221 , Y02T10/6239 , Y10S903/902
Abstract: 第1行星齿轮机构(P1)通过第1离合器(C1)的卡合将供发动机(E)的驱动力输入的第1主轴(13)的旋转同速地传递至主变速部(P2),并且通过第2离合器(C2)的卡合将第1主轴(13)的旋转进行加速后传递至主变速部(P2)和第1马达/发电机(MG1)。由此,能够扩大变速器(T)的变速比的范围,并且能够扩大变速比或档间比的设定自由度,而且,不需要特别的加速单元就能够使第1马达/发电机(MG1)高速旋转从而提高发电效率。而且,通过将第1主轴(13)的旋转同速地传递至主变速部(P2),由此,不对变速器(T)要求过大的减速比,从而能够实现摩擦损耗的降低和变速器(T)的小型化。
-
公开(公告)号:CN105587401B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510754088.0
申请日:2015-11-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5/12 , F01P3/12 , F01P7/167 , F01P2060/02 , F02B29/0443 , F02B29/0493 , Y02T10/1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该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在尽量抑制冷却水泵的电力消耗的情况下使冷却水循环,由此既能够冷却吸入气体又能够抑制冷凝水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由于驱动冷却水泵而对燃料效率产生的不良影响。内燃机(3)的冷却控制装置(1)用于对通过被增压器(11)加压而升温的吸入气体进行冷却,其中,具有:电动式的冷却水泵,其通过送出冷却水来使冷却水循环;和泵控制单元(2),其控制该送出量QEWP,泵控制单元(2)在冷却水的温度TWCAC与第1目标温度TWCMD1之间的偏差ΔTWCAC为第1规定值ΔT1以下时,将送出量QEWP控制为大于0的规定的最低流量Qmin,并且,在偏差ΔTWCAC大于第1规定值ΔT1时,将送出量QEWP控制成:偏差ΔTWCAC越大,送出量QEWP就越大。
-
公开(公告)号:CN107208528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680008564.7
申请日:2016-01-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B29/0493 , F01P3/20 , F01P2007/146 , F01P2025/50 , F01P2060/02 , F01P2060/04 , F01P2060/14 , F02B29/0443 , F02M26/05 , F02M26/06 , F02M26/21 , F02M31/042 , F02M31/102 , F02M35/10222 , Y02T10/126 , Y02T10/146
Abstract: 提供内燃机的冷却控制装置,该冷却控制装置通过抑制发动机冷却回路与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之间的冷却水的压力差而使得即使增大两个冷却回路间的阀的开度,也能够使冷却水适当地从两个冷却回路中的一方流通至另一方。在发动机冷却回路(50)和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60)的连接通路中,冷却水流入通路(71)连接于发动机冷却回路(50)的机械泵(53)的下游且主散热器(51)的上游与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60)的副散热器(61)的下游且电动泵(63)的上游之间,冷却水流出通路(72)连接于中间冷却器冷却回路(60)的电动泵(63)的下游且副散热器(61)的上游与发动机冷却回路(50)的机械泵(53)的下游且主散热器(51)的上游之间,冷却回路间阀(73)设置于冷却水流入通路(71)中。
-
公开(公告)号:CN214741655U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120436975.4
申请日:2021-03-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田中住和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型增压器,通过适当释放过度上升的排气压力,防止增压器的故障,同时提高过渡响应性,且不会产生成本的上升及增压器的封装性的劣化。可变容量型增压器,包括:涡轮壳体、可变喷嘴单元、环状支撑构件(箍环)、以及卸压阀机构,其中,所述涡轮壳体具有:涡轮涡旋通路,导入排出气体;涡轮室,收容涡轮工作轮;以及排出口,将排出气体排出至外部,所述可变喷嘴单元能够调整涡轮工作轮的转速,所述环状支撑构件(箍环)与涡轮涡旋通路的内壁相向,且支撑可变喷嘴单元,所述卸压阀机构设置于环状支撑构件与涡轮涡旋通路之间的间隙,在排出气体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开阀而形成将涡轮涡旋通路与排出口接通的旁通通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