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73808B

    公开(公告)日:2014-11-26

    申请号:CN201180002705.1

    申请日:2011-04-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3/42 H01L2933/0083 H01L2933/009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发光二极管,其同时达成从窗电极层抽取光的光抽取效率的提高和与p型GaN接触的窗电极层的接触电阻的降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多重量子阱层、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窗电极层和p侧电极,以此顺序层叠,n侧电极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电连接,窗电极层具有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和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p侧氮化物半导体层与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接触,发光二极管还具有在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上形成的多个单晶ZnO棒,各单晶ZnO棒的下部,具有从单晶ZnO透明电极膜向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去变尖的倒锥形。

    发光二极管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73809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80002711.7

    申请日:2011-04-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3/42 H01L33/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发光二极管,其同时达成从窗电极层抽取光的光抽取效率的提高和与p型GaN接触的窗电极层的接触电阻的降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多重量子阱层、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窗电极层和p侧电极,以此顺序层叠,n侧电极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电连接,窗电极层具有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和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p侧氮化物半导体层与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接触,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与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接触,p侧电极与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电连接,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不仅含有In还含有Ga,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具有0.08以上0.5以下的Ga/(In+Ga)摩尔比,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具有1.1nm以上55nm以下的厚度。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42674A

    公开(公告)日:2009-09-23

    申请号:CN200880000594.9

    申请日:2008-0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9/02 H01J11/12 H01J11/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通过改良保护层的放电特性,抑制放电延迟的发生,即使是高精细单元结构也能够得到优异的图像显示性能的PDP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说,在表面层(8)的表面部分,形成在表面和表面附近的区域将包含卤素原子的氧化镁微粒(16a)平面分散配置的氧化镁微粒层(16)。具体地说,调整为卤素原子包含于氧化镁微粒(16a)的表面以及表面附近(特别是从粒子表面向粒子内部至少4nm以下的区域)。

    发光二极管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73809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180002711.7

    申请日:2011-04-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3/42 H01L33/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发光二极管,其同时达成从窗电极层抽取光的光抽取效率的提高和与p型GaN接触的窗电极层的接触电阻的降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多重量子阱层、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窗电极层和p侧电极,以此顺序层叠,n侧电极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电连接,窗电极层具有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和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p侧氮化物半导体层与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接触,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与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接触,p侧电极与单晶n型ZnO透明电极膜电连接,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不仅含有In还含有Ga,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具有0.08以上0.5以下的Ga/(In+Ga)摩尔比,单晶n型ITO透明电极膜具有1.1nm以上55nm以下的厚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