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09148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011481645.3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其可一边确保存积冷媒的比较大的容量,一边在车辆行驶时,有效地抑制已被导入发动机室内的风的流动紊乱。所述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是在车辆的前部设置在车辆的缓冲梁的背面侧,通过存积冷媒来进行蓄热的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缓冲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尺寸(A),蓄热器在接近缓冲梁的背面的状态下,沿着缓冲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尺寸(B),缓冲梁及蓄热器相互配置成上下方向的中心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状态,蓄热器的高度尺寸(B)相对于缓冲梁的高度尺寸(A),被设定成A≦B≦1.6A。

    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091488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011481645.3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其可一边确保存积冷媒的比较大的容量,一边在车辆行驶时,有效地抑制已被导入发动机室内的风的流动紊乱。所述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是在车辆的前部设置在车辆的缓冲梁的背面侧,通过存积冷媒来进行蓄热的车辆用蓄热器的设置结构,缓冲梁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尺寸(A),蓄热器在接近缓冲梁的背面的状态下,沿着缓冲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尺寸(B),缓冲梁及蓄热器相互配置成上下方向的中心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状态,蓄热器的高度尺寸(B)相对于缓冲梁的高度尺寸(A),被设定成A≦B≦1.6A。

    车辆中的蓄热器附近的冷媒用配管的布局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3085473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011484783.7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中的蓄热器附近的冷媒用配管的布局结构,其针对与蓄热器连接且在所述蓄热器附近的冷媒用配管,可减少因伴随车辆的行驶的风吹在所述冷媒用配管上而得到冷却的情况,由此可有效地抑制针对蓄热器流入及流出的冷媒的散热。装载在车辆的前部的蓄热器以在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在蓄热器的端部具有冷媒的流入部及流出部,冷媒用配管具有与流入部连接的流入用配管、及与流出部连接的流出用配管,所述流入用配管及流出用配管以在接近蓄热器的背面的状态下,沿着蓄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车辆的控制装置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575315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710424984.X

    申请日:2017-06-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当在稳定的稀薄运转中,要求转矩增加时,能够抑制NOx排出量的增加,并且能够改善加速响应性。根据车辆驾驶员的油门踏板操作来设定目标空燃比(AFCMD),在将目标空燃比设定为规定稀薄空燃比(AFLN)的稀薄运转中,当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而要求加速时,根据加速要求执行使目标空燃比减少的空燃比减少控制。在空燃比减少控制中,当根据要求转矩(TRQCMD)而计算出的目标空燃比小于限制空燃比(AFLMT)时,将目标空燃比设定为限制空燃比,限制空燃比设定为比在稀薄运转的稳定状态下所设定的规定稀薄空燃比更小,且大于理论空燃比(AFST)的值。

    电池升温装置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13853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911392566.2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升温装置,能够尽可能利用电加热器以外的热来有效地进行充电过程中的电池升温,从而能提升电耗。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升温装置,其是在搭载有内燃机和将电池作为电源的马达的车辆中,在停止内燃机的状态下的充电过程中,对电池进行升温。电池升温装置包括:主回路,供冷却水通过内燃机而循环;第一电池回路,并联连接于主回路;以及第二流量控制阀,配置在第一电池回路中,在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当电池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且发动机水温高于电池温度时,执行第一升温控制,即,使第二流量控制阀开阀,将主回路内的冷却水导入至第一电池回路,由此来对电池进行升温。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67359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0574899.0

    申请日:2019-06-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阻碍发动机的暖机或冷却,同时在早期确保高温的冷却水,进而利用此高温的冷却水对发动机以外的车辆装置进行加热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1)包括:冷却回路(3),供冷却水循环;热交换回路(5),供与电池(B)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流动;流量控制阀(59),对从冷却回路(3)流向热交换回路(5)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调整;格栅挡板(6),对朝向发动机室内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进行调整;以及控制单元(7),对流量控制阀(59)的开度及格栅挡板(6)的开度进行控制。控制单元(7)在冷却水温度低于节温器阀(33)的开阀温度时,将格栅挡板(6)及流量控制阀(59)控制为全闭状态,在冷却水温度高于开阀温度时,将格栅挡板(6)及流量控制阀(59)控制为打开状态。

    车辆用电池冷却装置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161641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011502531.2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电池冷却装置,在装载有驱动用的电池的车辆中包括:电池收容部(电池胶囊),收容电池;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来导入;热交换器,对已被导入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中的空气进行冷却;第一空气调节用通道,与热交换器及车厢连通,用于将由热交换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供给至车厢;第二空气调节用通道,与热交换器及电池收容部连通,用于将由热交换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供给至电池收容部;第一排出用通道,朝车辆的外部排出车厢内的空气;以及第二排出用通道,朝车辆的外部排出电池收容部内的空气。

    二氧化碳去除装置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7187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224127.7

    申请日:2023-09-21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使二氧化碳从吸附材料脱离时的热损失的二氧化碳去除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去除装置,具备框架和保持在框架上的吸附脱离部,在框架与吸附脱离部之间具有空隙,空隙中具备具有柔软性的导气件。

    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升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05438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1911405182.X

    申请日:2019-12-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升温装置,能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充分且效率良好地进行电池的升温,提高电耗,延长行驶距离。本发明是对电池进行升温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升温装置。在内燃机行驶模式下,当发动机水温高于规定的冷却水温度时,将第一电池回路连接至主回路,利用主回路内的冷却水来对电池进行升温。在马达行驶模式下,当电动发电机温度高于电池温度时,将第一电池回路及热交换器用流路连接至主回路,由此来形成冷却水不通过发动机而循环的闭回路,利用通过热交换器中的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经升温的冷却水来对电池进行升温。

    内燃机的冷却水控制装置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485989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1911391246.5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水控制装置,其在内燃机的启动时,良好地进行通过来自蓄热器的高温冷却水的供给来实现的预热,随后,抑制经升温的内燃机的温度下降,提升燃耗及排气特性。本发明的冷却水控制装置包括:冷却水回路,供冷却水循环;蓄热器,设在冷却水回路中,贮留从内燃机流出的高温冷却水而蓄热;开闭阀,开闭冷却水回路;加热器通路,并联连接于冷却水回路,且具有加热器芯;以及流量控制阀,控制加热器通路内的冷却水的流量。在内燃机的启动时,为了促进预热,将流量控制阀闭阀,将开闭阀开阀,由此,将蓄热器内的冷却水供给至内燃机,随后,将开闭阀闭阀,并控制流量控制阀的开度,以使内燃机的温度成为规定的目标温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