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掺杂栅极电介质层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4423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292622.5

    申请日:2023-03-2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具有掺杂栅极电介质层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在实施例中,提供了包括第一掺杂栅极电介质层和第二掺杂栅极电介质层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第一掺杂栅极电介质层和第二掺杂栅极电介质层包括掺杂有偶极掺杂剂的高k材料。第一掺杂栅极电介质层中的偶极掺杂剂的浓度大于第二掺杂栅极电介质层的偶极掺杂剂的第二浓度,第一掺杂栅极电介质层中的偶极掺杂剂的浓度峰值比第二掺杂栅极电介质层中的偶极掺杂剂的浓度峰值深。第一栅极电极在第一掺杂栅极电介质层之上,与第一栅极电极相同宽度的第二栅极电极在第二掺杂栅极电介质层之上。

    半导体器件中的栅极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60143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344564.1

    申请日:2022-04-02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器件中的栅极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一种方法,包括去除第一虚设栅极堆叠和第二虚设栅极堆叠以形成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一虚设栅极堆叠和所述第二虚设栅极堆叠分别位于第一器件区和第二器件区。所述方法还包括沉积分别延伸到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中的第一栅极电介质层和第二栅极电介质层;形成含氟层,所述含氟层包括在所述第一栅极电介质层之上的第一部分和在所述第二栅极电介质层之上的第二部分;去除所述含氟层的第二部分;执行退火工艺以将所述含氟层的第一部分中的氟扩散到所述第一栅极电介质层中;和在所述退火工艺之后,分别在所述第一栅极电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电介质层之上形成第一功函数层和第二功函数层。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2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158967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510844455.6

    申请日:2015-1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Fin FET的方法,方法包括在衬底上方形成鳍结构,鳍结构包括上层。上层的部分从隔离绝缘层暴露。在鳍结构的部分上方形成伪栅极结构。伪栅极结构包括伪栅电极层和伪栅极介电层。在伪栅极结构上方形成层间绝缘层。去除伪栅极结构以形成空间。在空间中形成栅极介电层。在空间中的栅极介电层上方形成第一金属层。在空间的第一金属层上方形成第二金属层。部分地去除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由此降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高度。在部分去除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上方形成第三金属层。

    半导体元件的多层内介电层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26500C

    公开(公告)日:2008-10-15

    申请号:CN200610001667.9

    申请日:2006-01-20

    Abstract: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多层内介电层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增进插塞模组表现的方法,其是包含通过降低内介电层的表面差异度来改善所制得的插塞模组表现,其对制造导电插塞上将产生较佳的表现。此内介电层是包含多层,第一层(610)是保护基底上元件免于受其后续蚀刻工艺的损害,同时,一第二层(620)是覆盖于此第一层之上。由于基底上元件的轮廓表面差异,则借第三层(630)用以填充间隙。第四层(640)的厚度可使内介电层达到预期的厚度且通过一种可制得一非常平坦的内层的方法以完成此内介电层。此种多介电层的运用无须使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即可消除内连线层中的轮廓表面差异(填充间隙与平坦化突起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