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41551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910526153.2
申请日:2019-06-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在前方碰撞时减小前副车架的后部的变形量。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前副车架(4),其在前部(40)组装有齿轮箱(M1);腕部(50),其从前副车架(4)的前部(40)向车宽方向外侧及前方延伸出来;碰撞吸收部(51),其支承于腕部(50);以及突角部(52),其配置在碰撞吸收部(51)的前侧。
-
公开(公告)号:CN110588789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485345.3
申请日:2019-06-0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侧车架因折曲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1)具备:在车身前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侧车架(2);设于侧车架(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分支车架(30);和架设于侧车架(2)及分支车架(30)之间的连结板(50),分支车架(30)的后端部在侧车架(2)内固定于侧车架(2)的车宽方向上的内壁部,形成于分支车架(30)上的棱线与形成于侧车架(2)的内壁部上的棱线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形成于连结板(50)上的棱线与形成于侧车架(2)的车宽方向上的外壁部上的棱线在前后方向上排列。
-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4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80048931.0
申请日:2017-05-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构造(1),能够抑制车辆重量及制造成本的增加、且在车辆碰撞时能够在预想的部位产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荷载。在前围板(10)和底板(20)的范围内,在面向车室(R2)的内板面(FR2)上,与前围板加强部件(80)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加强架(60),该加强架的至少一部分与前侧车架(50)重叠,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将前围板(10)及前侧车架(50)中的在前围板加强部件(80)与加强架(60)之间的部位设定为脆弱部(17)。
-
公开(公告)号:CN1191171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74959.7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通过板件吸收载荷的载荷吸收效率,进而有助于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发展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具备上部板件(21)及下部板件(22)、以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构件(23、24、25)。多个加强构件(23、24、25)具有刚性变化区域(43、53、63)。构成多个加强构件(23、24、25)中的任意加强构件的第一加强构件(23)的刚性变化区域(43)相对于构成多个加强构件(23、24、25)中的任意加强构件的第二加强构件(24、25)的刚性变化区域(53、6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911710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51717.6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基于侧框架及面板的载荷吸收效率、进而有助于可持续的输送系统的发展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Ve)具备:上部面板(17)及下部面板(18);以及左后侧框架(14)及右后侧框架(15),它们与各面板(17、18)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后侧框架(14)具有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及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及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设置于左后侧框架(14)的内侧面(21)及外侧面(22)。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相对于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791658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010186388.4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器壳体,具备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上壁板与上壁加强板之间夹装有供减振器安装用的紧固构件插通的多个轴环。轴环配置在绕减振器的圆周上。减振器的上部通过所述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上壁加强板和上壁板。在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向对方构件方向鼓出的凹陷部。凹陷部在配置轴环的圆周上配置于相邻的轴环之间。上壁板和上壁加强板在凹陷部处结合于对方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115556834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0701338.4
申请日:2022-06-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吸收后方碰撞载荷、能够轻型化的车辆后部结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后部边侧框架,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保险杠梁,其配置于后部边侧框架的后方;以及后板构件,其设置于后部边侧框架与保险杠梁之间。后板构件具有设置于保险杠梁的上方且为闭合截面结构的周缘框架结构体。保险杠梁的上凸部与周缘框架结构体的板构件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5556833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0701134.0
申请日:2022-06-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能够抑制后方碰撞载荷的峰值载荷、效率良好地吸收后方碰撞载荷的车辆后部结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中央框架,其配置于比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部靠车宽方向中央部侧、且后方的位置,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保险杠梁,其在中央框架的后方与中央框架排列配置,且配置于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中央框架重叠的位置,保险杠梁能够被后方碰撞载荷压垮。
-
公开(公告)号:CN115210124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080097616.9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30/165
Abstract: 在车辆跟随行驶系统中,使跟随车向前导车的合流变得容易。用于使跟随车跟随前导车进行跟随行驶的车辆跟随行驶系统。获取跟随车的用户所希望的出发地以及目的地。基于出发地以及目的地来检索供跟随车跟随的前导车。生成在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中包含跟随行驶的区间的行驶计划。向前导车的用户发送表示跟随行驶的区间的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3442919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238264.0
申请日:2021-03-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30/165 , B60W30/16 , B60W30/12 , B60W60/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车辆跟随行驶系统中检索适于跟随车的前导的前导车。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使跟随车跟随前导车进行跟随行驶的车辆跟随行驶系统。获取表示跟随车以及前导车的运动性能的信息。基于表示跟随车以及前导车的运动性能的信息来检索供跟随车跟随的前导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