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2855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567986.4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的同时提高车轮罩的悬架载荷的输入部的支承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具备:车轮罩,其以包围车轮的上方侧外周和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于车身侧部;以及减震器基座,其固定于所述车轮罩的上部区域的内表面并支承悬架的减震器的上部,在所述车轮罩的所述上部区域设置有在侧方观察、前后方向观察、上下方向观察时均弯曲、且不具有拐点的向上方凸出的三维曲面部,所述减震器基座固定于所述三维曲面部的内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750836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0726350.5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后底板、后板、后保险杠梁及多个底板加强部。后板在后底板的后部立起而配置。后保险杠梁在后板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后底板和后板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底板加强部分别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对后底板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多个部位进行加强。底板加强部的后端部配置在比后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465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0823287.7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蓄电池,其配置在底板的下方;蓄电池框架,其覆盖所述蓄电池的周围,且具有至少将所述蓄电池的后方覆盖的后框架部;后部搭载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后框架部的后方,且配置于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框架部重叠的高度;以及加强块,其支承于车辆的任一个框架构件,且配置在所述后框架部与所述后部搭载部件之间,其中,所述加强块在所述后部搭载部件的前方侧与所述后部搭载部件对置的区域,具备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引导面。
-
公开(公告)号:CN1191171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74959.7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通过板件吸收载荷的载荷吸收效率,进而有助于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发展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具备上部板件(21)及下部板件(22)、以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构件(23、24、25)。多个加强构件(23、24、25)具有刚性变化区域(43、53、63)。构成多个加强构件(23、24、25)中的任意加强构件的第一加强构件(23)的刚性变化区域(43)相对于构成多个加强构件(23、24、25)中的任意加强构件的第二加强构件(24、25)的刚性变化区域(53、6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911710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51717.6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基于侧框架及面板的载荷吸收效率、进而有助于可持续的输送系统的发展的车身结构。车身结构(Ve)具备:上部面板(17)及下部面板(18);以及左后侧框架(14)及右后侧框架(15),它们与各面板(17、18)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后侧框架(14)具有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及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及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设置于左后侧框架(14)的内侧面(21)及外侧面(22)。第二刚性变化区域(32)相对于第一刚性变化区域(31)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638110B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0910158697.4
申请日:2009-07-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提高外观设计的自由度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汽车(1)具有:侧外板(4),该侧外板(4)具有前支柱下部(41)和下纵梁部(42);安装在侧外板(4)的前侧的前挡泥板(3)。侧外板(4)具有使下纵梁部(42)的前端(42a)延伸到车轮拱形部(31)的延伸部(43)、和配置在延伸部(43)与前支柱下部(41)之间的缺口部(44),并且,使延伸部(43)的上缘(43a)与车门下端线(51)一致地配置。前挡泥板(3)使其与下纵梁部(42)之间的分型线(E)形成在车门下端线(51)的线上附近。安装部(32)从分型线(E)通过延伸部(43)的内侧、并从缺口部(44)向下方突出地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638110A
公开(公告)日:2010-02-03
申请号:CN200910158697.4
申请日:2009-07-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并提高外观设计的自由度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汽车(1)具有:侧外板(4),该侧外板(4)具有前支柱下部(41)和下纵梁部(42);安装在侧外板(4)的前侧的前挡泥板(3)。侧外板(4)具有使下纵梁部(42)的前端(42a)延伸到车轮拱形部(31)的延伸部(43)、和配置在延伸部(43)与前支柱下部(41)之间的缺口部(44),并且,使延伸部(43)的上缘(43a)与车门下端线(51)一致地配置。前挡泥板(3)使其与下纵梁部(42)之间的分型线(E)形成在车门下端线(51)的线上附近。安装部(32)从分型线(E)通过延伸部(43)的内侧、并从缺口部(44)向下方突出地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892854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567979.4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能由边侧框架效率良好止挡输入到地板结构体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并使基于地板结构体等的压溃进行的能量吸收顺畅推进的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一对边侧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的后方侧或前方侧大致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横梁,连结于一对边侧框架;地板结构体,接合于一对边侧框架和横梁,横梁具有一对倾斜延伸部,该一对倾斜延伸部从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两端部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呈钝角状弯折延伸,地板结构体具有加强筋条,该加强筋条从比横梁靠车身前后方向的外侧位置以与横梁相接的方式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延伸,加强筋条延伸到未到达横梁的与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地板结构体接合的接合部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401038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0823498.0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后轮、后侧框架及压坏构件。后轮配置于车辆侧部。后侧框架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且比后轮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压坏构件在后轮的车辆后方侧以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该后轮重叠的方式配置。压坏构件固定于后侧框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