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46229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607247.1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Spastin泛素化修饰抑制剂的用于促进轴突再生和脊髓损伤修复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对Spastin潜在的泛素化修饰关键位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Spastin上潜在的5个赖氨酸泛素化修饰位点;明确了Spastin的C端是介导其泛素化修饰的关键区域。本发明明确了Spastin泛素化过程的E3连接酶;发现Ubiquitin抑制了Spastin引起的突起分支数量及长度的增加,确定了Ubiquitin K48位介导了Spastin的泛素化修饰过程,且Spastin蛋白的稳定性对其行使微管切割及调控突起生长功能至关重要。本发明充分揭示了Spastin在轴突生长、脊髓修复等过程中的的作用,肯定了Spastin泛素化修饰的现象,明确了介导该修饰的关键位点,揭示了Spastin调控轴突发育及再生的新机制,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切实的实验证据和科学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1445792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220421.X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法。该方法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少量成骨细胞,形成成骨微环境,成骨细胞数量优选占总细胞数量的30%以上。本发明首次利用少量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通过共培养方法诱导BMSCs在体外形成成熟的骨组织,在骨组织修复和重建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814094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0010343.5
申请日:2023-01-04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DCLK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析发现DCLK1与脊髓损伤修复过程存在密切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DCLK1在脊髓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发明还发现DCLK1抑制剂抑制DCLK1的表达可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改善或缓解与脊髓损伤相关的指标或症状,例如提高BMS评分,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肢体功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失步现象等。综上所述,本发明将阐明了DCLK1参与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为确立DCLK1作为脊髓损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67948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710884.5
申请日:2023-12-13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绿色合成的纳米拮抗剂Au‑ADH1在制备治疗脊髓损伤修复药物的用途和一种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修复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纳米拮抗剂具有优秀的抗胶质瘢痕形成及抗氧化应激能力,并在脊髓损伤小鼠中验证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神经再生作用,并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预期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有效的药物选择,具有良好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14335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271851.5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的Zn‑MOF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Zn‑MOF能够有效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脊髓损伤后IL‑6和IL‑1β的水平,抑制MMP9的表达,实现显著的抗氧化能力,可修复海马神经元细胞,对抗氧化应激所诱导的损伤,并可促进神经元分支形成和神经突生长。同时,本发明的Zn‑MOF能够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小鼠机体内的氧自由基,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本发明所制备得到的Zn‑MO对机体的主要组织和器官均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为包括脊髓损伤在内的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药物来源,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024851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210914148.0
申请日:2022-08-0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A61D1/00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自动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备装置,包括操作台,操作台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表面的水平移动装置和垂直移动装置,水平移动装置和垂直移动装置上均设有驱动电机;脊髓撞击器,安装于垂直移动装置上,用于撞击脊髓形成损伤;测距定位器,安装于垂直移动装置上,用于定位撞击部位和自动化测量撞击深度;脊柱固定器,安装于水平移动装置上,用于固定动物脊柱,以便暴露和定位脊髓;以及具有操控面板的操控装置,用于设置驱动上述各仪器相关工作参数和操控仪器工作。从而可实现自动化撞击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达到精确化和客观化。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且整体重量较轻,便于搬动。
-
公开(公告)号:CN116879564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1143906.4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IPC: G01N33/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蛋白质修饰组学的脊髓损伤生物标志物,所述生物标志物选自下述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SYN1、SYN1 Ser62。本发明通过进行脊髓损伤的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蛋白质修饰组学的研究,最终筛选出脊髓损伤中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的SYN1和SYN1 Ser62作为生物标志物,开创性地提供上述生物标志物在脊髓损伤诊断和预后方面的应用,为研究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提供新靶点,本发明具有重要的临床、科研及药物转化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43976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77537.6
申请日:2023-04-2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A61B1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脊柱内镜下集成多针的硬脊膜缝合器,包括:至少两根缝合针,其上连接有缝合线,用于对切口进行缝合;管部,内置有与所述缝合针数量相同的联动杆,所述缝合针连接在所述联动杆的第一端;手柄部,内置与所述联动杆的第二端连接以驱动所述联动杆使所述缝合针伸出或缩入所述管部的驱动机构。利用该缝合器可实现一次放入,即可对切口进行多针缝合的操作,有效提高缝合效率,降低手术时长,缝合器无需多次放入取出操作,可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而且仅消耗一个缝合器就能完成所需针数的缝合,故相比每缝合一针消耗一个缝合器的手术材料费用更低,能让更多的患者治得起病。
-
公开(公告)号:CN116172632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477524.9
申请日:2023-04-2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脊柱内镜下免打结的硬脊膜缝合装置,包括缝合器和缝合线,其中缝合器包括手柄部、管部和缝合针,管部内置有联动杆,缝合针连接在联动杆的第一端;手柄部内置有与联动杆的第二端连接并驱动其移动的驱动机构,联动杆移动带动缝合针伸出或缩入所述管部;缝合线包括具有倒刺的鱼骨线、端帽和尾帽,尾帽固定连接在鱼骨线尾端,端帽活动连接在鱼骨线近头端处,端帽缝合针可分离连接且可沿鱼骨线朝尾端移动,利用尾帽和端帽分别位于切口的两侧,且端帽通过倒刺进行限定锁紧,故实现将切口缝合紧密,端帽可增大阻挡体积,防止倒刺与切口处的组织接触时间过长而对组织造成二次损伤,缝合过程无需对缝合线进行打结,操作简单、快捷。
-
公开(公告)号:CN115636852B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11431233.8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7F15/00 , A61K31/555 , A61P25/00 , A61P3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的金属铱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金属铱化合物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促进分支形成和神经突生长,表明本发明的金属铱化合物可修复海马神经元细胞,对抗氧化应激诱导的损伤。此外,本发明的金属铱化合物能够快速实现脊髓损伤小鼠功能的恢复,BMS评分改善水平相较于损伤组提升明显;同时,踏空实验及转棒实验表明,本发明的金属铱化合物能够明显增强小鼠的行为功能。除此以外,本发明的金属铱化合物能够有效降低脊髓损伤小鼠体内ROS生物发光强度,进一步证实了本发明的金属铱化合物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氧自由基清除以及脊髓损伤修复作用,为脊髓损伤药物助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和药物来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