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313071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1780084467.0

    申请日:2017-02-10

    Abstract: 基板(1)包括氮化镓系材料。n型层(2)设置于基板(1)的第1面上。p型层(31)设置于n型层(2)上,在基板(1)的第1面上,与n型层(2)一起,构成设置有具有底面(41b)、侧面(41s)、以及顶面(41t)的台面形状(41)的半导体层。阳电极(71)设置于p型层(31)上。阴电极(6)设置于基板(1)的第2面上。绝缘膜(8)通过从底面(41b)上延伸到顶面(41t)上而覆盖侧面(41s)。在顶面(41t)中设置有至少1个沟槽(51)。上述至少1个沟槽(51)包括被绝缘膜(8)填充的沟槽(51)。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0839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317942.5

    申请日:2019-04-1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晶体管区域和二极管区域一起设置于一个半导体衬底之上的半导体装置中,在二极管的恢复动作时实现良好的耐受性。半导体基体(30)在IGBT区域(1)以及二极管区域(2)中具有n-型漂移层(3),在IGBT区域(1)中具有:p型基极层(4),其形成于n-型漂移层(3)之上;p+型扩散层(5)以及n+型发射极层(6),它们选择性地形成于p型基极层(4)之上,与p型基极层(4)相比p型杂质浓度高;以及栅极电极(9),其隔着栅极绝缘膜(8)与p型基极层(4)相对,在二极管区域(2)中具有形成于n-型漂移层(3)之上的p-型阳极层(19)。p+型扩散层(5)与p-型阳极层(19)相比p型杂质浓度高,p+型扩散层(5)随着接近二极管区域(2)而变浅,且p型杂质浓度变小。

    半导体装置
    8.
    发明公开
    半导体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722038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689125.9

    申请日:2019-04-1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晶体管区域和二极管区域一起设置于一个半导体衬底之上的半导体装置中,在二极管的恢复动作时实现良好的耐受性。半导体基体(30)在IGBT区域(1)以及二极管区域(2)中具有n‑型漂移层(3),在IGBT区域(1)中具有:p型基极层(4),其形成于n‑型漂移层(3)之上;p+型扩散层(5)以及n+型发射极层(6),它们选择性地形成于p型基极层(4)之上,与p型基极层(4)相比p型杂质浓度高;以及栅极电极(9),其隔着栅极绝缘膜(8)与p型基极层(4)相对,在二极管区域(2)中具有形成于n‑型漂移层(3)之上的p‑型阳极层(19)。p+型扩散层(5)与p‑型阳极层(19)相比p型杂质浓度高,p+型扩散层(5)随着接近二极管区域(2)而变浅,且p型杂质浓度变小。

    半导体装置、电力变换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6490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052575.7

    申请日:2023-02-02

    Abstract: 提供绝缘可靠性高的半导体装置。还涉及电力变换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半导体装置具有:场绝缘膜(3),其形成于第1导电型的外延层(32)之上;表面电极(4),其搭至场绝缘膜(3)的内周端部处;以及外周电极(5),其搭至场绝缘膜(3)的外周端部处。在外延层(32)的表层部形成有与表面电极(4)连接且与表面电极(4)的外周端部相比延伸至外侧的第2导电型的末端阱区域(2)。半绝缘膜(7)形成为与表面电极(4)及外周电极(5)分离,将场绝缘膜(3)的一部分覆盖。半绝缘膜(7)在与末端阱区域(2)的外周端相比更靠内侧的区域及外侧的区域的每一者,通过形成于场绝缘膜(3)的开口部与外延层(32)连接。

    半导体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582851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1780090213.X

    申请日:2017-12-06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不增加IGBT等半导体装置的厚度而能够抑制关断时的浪涌电压的技术。半导体装置具备按照从第1半导体层至第4半导体层的顺序层叠的、分别具有第1导电类型的第1至第4半导体层,还具备基极层、发射极层、栅极电极、集电极层以及集电极电极。在第1至第4半导体层中,第2半导体层的第1导电类型的杂质浓度最低,第3半导体层的第1导电类型的杂质浓度高于第4半导体层的第1导电类型的杂质浓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