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4210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396734.6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系统的热管理结构、系统、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其中,结构包括:发动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与乘员舱空调组件;发动机与动力电池之间的第一换热回路、发动机与驱动电机之间的第二换热回路、以及驱动电机与乘员舱空调组件之间的第三换热回路,其中,第一换热回路、第二换热回路和第三换热回路共用冷却液储存箱,基于冷却液储存箱的冷却液进行热量的交换。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发动机排出的废热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存在热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7604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73940.9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排气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发动机,本申请通过设置三个气缸,第一气缸将废气从EGR管路送入EGR储气罐;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分别将废气依次通过排气歧管、能量回收管路送入能量回收储气罐储存使用;然后利用EGR储气罐将回收储存的废气分别送入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进行循环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混动专用发动机领域需要增加外部EGR来实现低油耗所存在的EGR率较低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EGR率且减少发动机配件、降低发动机成本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181466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287116.7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1N13/10 , F01N13/08 , F02M26/43 , F02M26/44 , F02M26/14 , F02M26/20 , F02M26/21 , F01M5/00 , F02G5/02 , F01N5/02 , F02D4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控制系统、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排气歧管、第二排气歧管、废气再循环模块和排气尾管;第一排气歧管用于接收第一气缸排入的气体,并将气体排入排气尾管;第二排气歧管用于接收第二气缸排入的气体,并将气体排入废气再循环模块;废气再循环模块用于接收第二排气歧管排入的气体,然后将气体排入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并根据目标废气再循环率分别对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进气进行控制;排气尾管用于将接收到的气体排到外界。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排气控制系统,可以为车辆提供更大的EGR率,并可以通过调节阀门开度对气缸的EGR率进行调节,解决各气缸EGR率不平衡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6576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72647.X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2D4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多燃料换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发动机和汽车。该系统包括:进气歧管、凸轮轴、发动机、排气歧管、油箱、执行模块、信号接收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执行模块用于控制凸轮轴移动;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油箱的当前燃料综合指数并发送给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接收当前燃料综合指数,并判断当前燃料综合指数是否满足预设指数范围,如果满足则根据预设指数范围与预设位置的对应关系确定凸轮轴的目标位置,并控制凸轮轴移动至目标位置,以使系统按照预设进排气型线进气或排气。由此可知,通过该系统可以解决发动机的换气问题,并扩大适用范围,提高热效率和动力性,且降低油耗,改善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6476624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753512.4
申请日:2023-06-2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K6/22 , B60K6/26 , B60K6/38 , B60K6/40 , B60W20/10 , B60W20/20 , B60W20/40 , B60W10/06 , B60W10/08 , B60W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控制系统及车辆。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发电机、电子增压器和轮胎,发动机通过第一控制回路与发电机相连,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控制回路与电子增压器相连,发动机通过第三控制回路与轮胎相连,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四控制回路与轮胎相连,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五控制回路与轮胎相连;发动机用于驱动发电机工作,以使得发电机为车辆的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和/或为轮胎提供驱动力;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电子增压器工作,和/或为轮胎提供驱动力;第一驱动电机用于为轮胎提供驱动力。本方案能够在满足电子增压器驱动需求的同时驱动整车,提升了整车驾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60164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75853.3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K11/02 , F02G5/04 , B60L58/26 , H01M10/6567 , H01M10/66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 H01M10/615 , H01M10/6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余热回收系统,发动机水套与发动机接触,发动机水套与动力电池换热装置通过第一连接管路连接,第一阀门设置于第一连接管路上;动力电池换热装置设置于动力电池外部,动力电池换热介质设置于动力电池换热装置与动力电池之间的容纳空间内;第一阀门用于在动力电池工作时打开或者在发动机工作时打开;发动机水套用于与发动机进行热交换;动力电池换热装置用于与发动机水套和动力电池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动力电池换热介质用于在电池换热装置对其进行加热或者在动力电池对其进行加热时,维持在设定温度范围。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回收发动机多余的热量,提升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60509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50918.X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L58/26 , B60L58/27 , H01M10/6569 , H01M10/625 , H01M10/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量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车辆和存储介质,热量管理系统包括蒸发系统,包括保温储液箱、蒸发管道和换热歧管,所述保温储液箱中存储有相变介质,动力电池位于所述保温储液箱中,所述蒸发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保温储液箱连通,所述换热歧管的两端均与所述蒸发管道连通,所述换热歧管设置在发动机的一侧上;冷凝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冷凝管、冷凝储液罐和冷凝循环组件,所述冷凝管与所述蒸发管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冷凝循环组件与所述保温储液箱连通;保温系统,包括储液子系统和加热子系统。本发明解决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过冷或过热工况下不易预热或冷却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3227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83320.5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弃再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废弃再循环系统包括进气系统和多个缸,进气系统分别与多个缸的进气歧管相连,多个缸的第一排气门分别通过对应的EGR管路与多个缸的进气歧管一一对应相连,其中,方法包括:获取每个缸的当前EGR率;根据每个缸的当前EGR率和目标EGR率确定每个缸的第一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关闭时刻;根据每个缸的第一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关闭时刻对对应的缸的第一排气门进行控制,直至多个缸的控制后的EGR率均达到目标EGR率。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的EGR率较低且存在不均匀等问题,实现了EGR率高度均匀,规避了各缸EGR率不同引发的燃烧不一致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658271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445046.3
申请日:2023-04-2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两缸发动机系统及控制方法,该两缸发动机系统包括:外界空气进入第一缸与第二缸内进行燃烧;第一缸的出口以及第二缸的出口均与排气歧管入口连接;排气歧管的出口与机油加热管路的入口连接;排气歧管的出口还与能量回收管路的入口连接;排气再循环管路的入口与能量回收管路的第一出口连接,排气再循环管路的第一出口以及排气再循环管路的第二出口分别与第一缸的入口以及第二缸的入口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手段,通过机油加热管路,在车辆冷启动时快速暖机,降低消耗和排放;通过能量回收管路,提高能量利用率;通过排气再循环管路,将排气温度降低后产生的冷凝水注入第一缸和第二缸,降低缸内温度,防止爆震,提升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1225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354439.4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废气再循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超高温加热系统及车辆。其中,该系统包括:用于将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并生成废气的能量转化组件;用于对废气进行催化分解得到水蒸气和待排出气体的催化组件;用于基于能量转化组件的第二输出端产生的热量对水蒸气进行加热,以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加热组件。由此,通过该发动机废气再循环超高温加热系统能够加热废气,使废气中的水蒸气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且冷却后不再有冷却水析出,解决了冷却水进入发动机气缸而影响燃料燃烧的问题,从而提升热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