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46760B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010912067.8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热能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机机翼除冰与雷达散热综合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结冰传感器、雷达以及液冷管路。所述结冰传感器设置在机翼前缘上部蒙皮外侧;所述雷达与所述结冰传感器电连接,所述雷达包括共形阵天线,所述布置在机翼前缘下部蒙皮内侧;所述液冷管路包括第一液冷管路以及第二液冷管路,所述第一液冷管路布置在机翼前缘上部蒙皮内侧,所述第二液冷管路布置在所述共形阵天线上,所述第一液冷管路与所述第二液冷管路通过过渡管路连通。本申请的飞机机翼除冰与雷达散热综合控制系统,在同时实现飞机机翼加热需求和雷达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飞机重量和功耗,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飞行性能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54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198328.4
申请日:2020-03-19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飞机航向稳定性的可变构型舱门及其控制方法。可变构型舱门包括:随动内层舱门、外层舱门、驱动机构以及锁止机构。外层舱门设置在随动内层舱门的外侧;驱动机构包括转轴、旋转作动器、第一摇臂以及第二摇臂,能够驱动外层舱门的打开或关闭;锁止机构包括第一锁止机构以及第二锁止机构,所述第一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随动内层舱门与所述机体锁止,所述第二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外层舱门与所述随动内层舱门锁止。本申请可显著提升无尾布局飞机的航向稳定性,有效改善飞行性能和操纵性,同时尽量避免了舱门开启后形成大的空腔,外层舱门开启后产生的空腔阻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影响飞机的气动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71849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00201.5
申请日:2022-04-15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IPC: B64D39/02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空中加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主动控制软管空中加油系统及具有其的飞机。主动控制软管空中加油系统包括:加油软管、加油接头、阻力伞、电动舵机以及双目视觉传感器。加油接头安装在所述加油软管的一端;阻力伞与所述加油接头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电动舵机同轴套设在所述加油软管上,且靠近所述阻力伞布置,所述电动舵机上安装有气动舵;双目视觉传感器固定安装在所述阻力伞的内部,所述双目视觉传感器用于将所述阻力伞与受油探头之间的相对位置信号反馈给所述电动舵机。本申请可以通过双目视觉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反馈,利用电动舵机和气动舵对加油软管进行主动控制,辅助开展受油探头与加油接头的对接,显著提升对接效率和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455655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011240803.6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无人机舵面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舵面。包括:设置在无人机机翼后部的第一舵面(1)以及第二舵面(2),其中,所述第一舵面(1)与所述第二舵面(2)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包括位于头部的第一缝隙段以及位于尾部的第二缝隙段,所述第一缝隙段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二缝隙段的横截面呈梯形。本申请的无人机舵面,能够显著减小两块舵面头部的缝隙,减小了后向雷达反射腔体,提高了后向隐身性能,同时没有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保证了飞机最优气动特性。本申请既不改变飞机气动外形,又能较小舵面缝隙,保证后向雷达隐身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未产生任何不益代价的条件下解决了隐身飞机隐身性能和机械运动干涉的矛盾。
-
公开(公告)号:CN112455655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240803.6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无人机舵面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舵面。包括:设置在无人机机翼后部的第一舵面(1)以及第二舵面(2),其中,所述第一舵面(1)与所述第二舵面(2)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包括位于头部的第一缝隙段以及位于尾部的第二缝隙段,所述第一缝隙段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二缝隙段的横截面呈梯形。本申请的无人机舵面,能够显著减小两块舵面头部的缝隙,减小了后向雷达反射腔体,提高了后向隐身性能,同时没有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保证了飞机最优气动特性。本申请既不改变飞机气动外形,又能较小舵面缝隙,保证后向雷达隐身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未产生任何不益代价的条件下解决了隐身飞机隐身性能和机械运动干涉的矛盾。
-
公开(公告)号:CN11662059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50260.2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IPC: B64U70/83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无人机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绳索的无人机起飞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滑索,所述滑索的上端固定安装在高空元件上;滑块,所述滑块固定安装在无人机重心的后侧,所述滑块与所述滑索滑动连接。方法包括:将无人机安装在高空元件上,装配好基于绳索的无人机起飞装置;将无人机从高空元件上进行抛放,无人机利用重力加速,到达无人机垂尾作用速度后,滑块由滑索的下端脱出。本申请的基于绳索的无人机起飞装置及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场合,并能够降低对跑道和发射装置的需求。本申请丰富了无人机的使用条件,并相对于常规的起降方式,可重复使用,且成本更低。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5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010198328.4
申请日:2020-03-19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飞机航向稳定性的可变构型舱门及其控制方法。可变构型舱门包括:随动内层舱门、外层舱门、驱动机构以及锁止机构。外层舱门设置在随动内层舱门的外侧;驱动机构包括转轴、旋转作动器、第一摇臂以及第二摇臂,能够驱动外层舱门的打开或关闭;锁止机构包括第一锁止机构以及第二锁止机构,所述第一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随动内层舱门与所述机体锁止,所述第二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外层舱门与所述随动内层舱门锁止。本申请可显著提升无尾布局飞机的航向稳定性,有效改善飞行性能和操纵性,同时尽量避免了舱门开启后形成大的空腔,外层舱门开启后产生的空腔阻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影响飞机的气动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4676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912067.8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热能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机机翼除冰与雷达散热综合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结冰传感器、雷达以及液冷管路。所述结冰传感器设置在机翼前缘上部蒙皮外侧;所述雷达与所述结冰传感器电连接,所述雷达包括共形阵天线,所述布置在机翼前缘下部蒙皮内侧;所述液冷管路包括第一液冷管路以及第二液冷管路,所述第一液冷管路布置在机翼前缘上部蒙皮内侧,所述第二液冷管路布置在所述共形阵天线上,所述第一液冷管路与所述第二液冷管路通过过渡管路连通。本申请的飞机机翼除冰与雷达散热综合控制系统,在同时实现飞机机翼加热需求和雷达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飞机重量和功耗,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飞行性能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891336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910962.6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舵面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实现飞机复合操纵的可变构型舵面。包括:上舵面、下舵面、固定耳片以及舵面驱动机构。上舵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驱动连接部以及第一旋转连接部,第一驱动连接部与第一作动筒固定连接;下舵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连接部以及第二旋转连接部,第二驱动连接部与第二作动筒固定连接;固定耳片的一端固定在飞机本体上,另一端通过共用转轴销与第一旋转连接部以及第二旋转连接部铰接;舵面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作动筒以及第二作动筒,使得上舵面以及下舵面能够处于锁定状态、阻力方向舵状态或副翼状态中的一种。本申请可以对飞机的姿态进行多种控制,增加各个方向操纵面的面积,提高无尾布局飞机操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19884072U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21395642.7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排水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上表面排气口结构。包括:飞机上表面,所述飞机上表面开设有排气口;飞机下表面,所述飞机下表面开设有进气口;通气防水板,所述通气防水板具有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所述通气防水板的上端开口与所述飞机上表面的排气口连接,所述通气防水板上开设有缝隙,所述通气防水板缝隙的上端安装有防水排气片;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与所述通气防水板的下端开口连接。本申请的具有排水功能的上表面排气口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机体上表面的气动压力较低或负压的区域,提高设备舱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引气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