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26832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1880100358.8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车辆(100)具备:蓄电池(2);空调装置(AC);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其具备向蓄电池(2)供给热介质的第一泵(EWP1)、以及能够在热介质与空调用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冷机(11);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其具备向电力变换装置(5)供给热介质的第二泵(EWP2)、以及在热介质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12);结合通路(8、9),其将第一温度调节回路(4)与第二温度调节回路(6)结合而形成结合回路(7);电磁切换阀(EWV),其能够在热介质能够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循环状态与热介质不能在结合回路(7)中循环的非循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温度传感器(S1),其用于获取蓄电池(2)的温度即第一温度(Tbat);以及控制装置(10),其根据第一温度(Tbat)从多种模式中选择任一种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2109590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010515609.8
申请日:2020-06-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冷却多个散热器的车辆用冷却机构。冷却机构(70)具备:第一散热器(73),其用于对车辆(1)的蓄电池(60)进行冷却;第二散热器(74),其用于对PCU(32)进行冷却,该PCU对从蓄电池供应的电力以及向蓄电池供应的电力进行转换;以及导风管道部(75),其用于将外部气体从设置于车辆的前端部的开口部(7)引导至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配置于第二散热器的上方。第二散热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与开口部重叠,第二散热器的上端部(74u)位于比开口部的上端部(7u)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二散热器的下端部(74d)位于比开口部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7251313B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580076301.5
申请日:2015-12-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568 , B60K11/04 ,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56
Abstract: 在冷却回路(100)中,多个电池模块冷却部(131~133)并联连接,在电池模块冷却部(131~133)的上游侧设有分支部(108),在电池模块冷却部(131~133)的下游侧设有合流部(109)。在合流部(109)的下游侧设有高压类设备冷却部(120)。
-
公开(公告)号:CN107004925B
公开(公告)日:2020-03-13
申请号:CN201580061904.8
申请日:2015-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H01M2/10 , H01M10/42 , H01M10/46 , B60K1/04 , B60L50/60 , B60L53/00 , B60L58/26
Abstract: 冷却回路(100)具有:冷却高压电池(31a~33a)的高压电池冷却部(130);冷却DC‑DC变换器(22)的DC‑DC变换器冷却部(122);以及冷却充电器(21)的充电器冷却部(121)。在冷却回路(100)中,DC‑DC变换器冷却部(122)和充电器冷却部(121)并联地配置在高压电池冷却部(130)的下游侧。
-
公开(公告)号:CN112109590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515609.8
申请日:2020-06-0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冷却多个散热器的车辆用冷却机构。冷却机构(70)具备:第一散热器(73),其用于对车辆(1)的蓄电池(60)进行冷却;第二散热器(74),其用于对PCU(32)进行冷却,该PCU对从蓄电池供应的电力以及向蓄电池供应的电力进行转换;以及导风管道部(75),其用于将外部气体从设置于车辆的前端部的开口部(7)引导至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配置于第二散热器的上方。第二散热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从所述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与开口部重叠,第二散热器的上端部(74u)位于比开口部的上端部(7u)靠上方的位置,并且第二散热器的下端部(74d)位于比开口部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6240340B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610244959.9
申请日:2016-04-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1/02 , B60K1/04 , H01M10/6568 , H01M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能够缩短从分支部通往前后电池模块的路径并减小压力损失。车辆用电源装置(1)的冷却回路(100)具备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内部的冷却用的内管道(104)。内管道(104)在前部电池模块(31)与后部电池模块(34)之间具有:将制冷剂分流至前部电池模块冷却部(131)和后部电池模块冷却部(134)的第1壳体内分支部(108a);以及一端与第1壳体内分支部(108a)连接并且另一端在车宽方向上从电池壳体(50)的一方连通至电池壳体(50)的外部的第15内管道(104q)。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1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410701.8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0/64 , B60K1/00 , B60K1/0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收容于电池壳体(62)且从电池壳体的外部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的供给配管(65)具备:第一供给配管部(651),其通过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1)与电连接箱(64)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65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收容于电池壳体且从电池冷却部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冷却介质的排出配管(66)具备:第一排出配管部(661),其通过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66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7004925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61904.8
申请日:2015-10-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568 , B60K1/04 , B60L11/18 ,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6
Abstract: 冷却回路(100)具有:冷却高压电池(31a~33a)的高压电池冷却部(130);冷却DC‑DC变换器(22)的DC‑DC变换器冷却部(122);以及冷却充电器(21)的充电器冷却部(121)。在冷却回路(100)中,DC‑DC变换器冷却部(122)和充电器冷却部(121)并联地配置在高压电池冷却部(130)的下游侧。
-
公开(公告)号:CN106240340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244959.9
申请日:2016-04-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1/02 , B60K1/04 , H01M10/6568 , H01M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77 , B60K1/04 , B60K2001/005 , B60K2001/0438 , B60L11/1874 ,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 B60K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能够缩短从分支部通往前后电池模块的路径并减小压力损失。车辆用电源装置(1)的冷却回路(100)具备设置在电池壳体(50)的内部的冷却用的内管道(104)。内管道(104)在前部电池模块(31)与后部电池模块(34)之间具有:将制冷剂分流至前部电池模块冷却部(131)和后部电池模块冷却部1壳体内分支部(108a)连接并且另一端在车宽方向上从电池壳体(50)的一方连通至电池壳体(50)的外部的第15内管道(104q)。(134)的第1壳体内分支部(108a);以及一端与第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181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010410701.8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0/64 , B60K1/00 , B60K1/0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收容于电池壳体(62)且从电池壳体的外部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的供给配管(65)具备:第一供给配管部(651),其通过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1)与电连接箱(64)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65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收容于电池壳体且从电池冷却部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冷却介质的排出配管(66)具备:第一排出配管部(661),其通过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66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