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778825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780019182.9
申请日:2017-05-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堀内泰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7/10 , B60L9/18 , B60L15/20 , H02P5/46 , Y02T10/72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与情况对应的更适当的转矩值来驱动马达的电动车辆。电动车辆具备:电动机,其对车轮进行驱动;以及控制部,其基于包含用于使电动机以规定的转矩驱动的指示转矩值的转矩指示,来控制电动机,其中,控制部具有转矩值控制部,该转矩值控制部基于指示转矩值和电动机的实际旋转速度的相关值来决定规定系数,并对电动机输出包含指示转矩值乘以规定系数得到的适当转矩值的转矩驱动指示。
-
公开(公告)号:CN101959737B
公开(公告)日:2013-05-22
申请号:CN200980108103.7
申请日:2009-01-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7/15 , B60T8/1755 , B60W10/184 , B60W10/20 , B60W30/04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7/159 , B60T8/17555 , B60T2260/022 , B60T2270/86 , B60W10/184 , B60W10/20 , B60W2720/14 , Y02T10/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行进轨迹稳定化控制装置,其适当地组合VSA及RTC,在包括极限行进轨迹及通常行进轨迹的整个行驶区域中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该车辆行进轨迹稳定化控制装置通过某传递特性变换RTC的输出,并在向VSA的实际车辆特性模型输入的前轮转向角δf上加减该结果。这意味着基于作为RTC的输出的后轮的推力角或束角可改变VSA的输入前轮转向角δf。由此,能够进行VSA及RTC的协调控制,并且,能够在对既存的VSA自身的结构不施加变更的情况下协调地组合两者。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03A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80055659.6
申请日:2012-10-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10/00 , B60K6/22 , B60K6/44 , B60K6/54 , B60K26/04 , B60L11/14 , B60L15/00 , B60W10/06 , B60W10/08 , B60W20/00 , B60W5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10 , B60K6/20 , B60K6/48 , B60K26/021 , B60K2026/023 , B60L11/14 , B60L11/1861 , B60W20/00 , B60W50/16 , B60W2510/244 , Y02T10/6221 , Y02T10/70 , Y02T10/7005 , Y02T10/7044 , Y02T10/705 , Y02T10/7077 , Y10S903/93 , Y10T477/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行驶控制装置,该车辆用行驶控制装置(12)设定仅利用内燃机(14)使车辆(10)行驶的第一行驶状态以及利用内燃机(14)及电动机(16)使车辆(10)行驶的第二行驶状态。基于包括加速踏板(34)的开度在内的车辆信息而对第一行驶状态以及第二行驶状态进行相互切换。在由电力余量检测机构(24)检测出的电力余量低于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反力赋予机构(40、46)设定在将要从第一行驶状态向第二行驶状态切换之前、使加速踏板(34)的反力增大的第一加速踏板开度阈值(TH4)。
-
公开(公告)号:CN101959746A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申请号:CN200980108104.1
申请日:2009-02-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堀内泰
IPC: B62D6/00 , B62D7/08 , B62D113/00 , B62D1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6/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操纵性控制装置,其基于车辆模型(10)相对于包括前轮转向角的控制输入的响应,来确定需要向车辆施加的控制量,所述车辆操纵性控制装置根据驾驶技能判定机构(14)的输出来改变车辆模型的参数。这样,车辆操纵性控制装置由于能够发挥适应于特定的驾驶员的技能的响应特性,因此能够得到对所有的驾驶员来说都优选的转向特性。尤其是,在驾驶员的技能水平高,能够处理紧急情况时,车辆接受迅速的输入而能够发挥高的响应性。并且,能够适应根据驾驶员技能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提高车辆的响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450680B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0810169278.6
申请日:2008-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6/00 , B62D117/00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保持车辆转弯时的行驶稳定性的同时,可提高车辆转弯行驶时的响应性的装置。对于左右后轮束角的操纵,不是根据方向盘的操舵角实施,而是根据方向盘的操舵角的速度即根据操舵角速度来实施。在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后车轴上的左右轮的束角的操舵系统(100)中,根据操舵角(θH)求出操舵角速度(ωH),上述操舵角速度(ωH)在左侧时,右侧后轮(2R)的束角朝向左侧,并且在上述操舵角速度(ωH)在右侧时左侧后轮(2L)的束角朝向右侧,这样实现束角变更装置(120R、120L)。
-
公开(公告)号:CN101678733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7724.X
申请日:2008-05-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85 , B60G17/015 , B60G17/016 , B60G17/019 , B62D5/04 , B62D7/08 , B60G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7/006 , B60G2200/462 , B62D7/146 , B62D7/148 , B62D17/00
Abstract: 车辆控制系统的束角变更控制ECU(37)的主运算部(37a)从操纵控制ECU(130)输入目标束角(α TL 、α TR ),并分别独立控制变更左后轮束角的电动机(31 L )及变更右后轮束角的电动机(31 R )。行程传感器(38 L 、38 R )检测实际束角(α L 、α R ),并输入副运算部(37c)的工作状态判定部(85)。工作状态判定部(85)根据预先存储的判定表(85a),计算与车辆的车速(VS)对应的左右后轮的束角(α L 、α R )的组合即动作许可范围,并通过实际束角(α L 、α R )是否包含在该动作许可范围内判定与车辆的转弯状态对应的电动机(31 L 、31 R )的工作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3958303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280055659.6
申请日:2012-10-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10 , B60K6/20 , B60K6/48 , B60K26/021 , B60K2026/023 , B60L11/14 , B60L11/1861 , B60W20/00 , B60W50/16 , B60W2510/244 , Y02T10/6221 , Y02T10/70 , Y02T10/7005 , Y02T10/7044 , Y02T10/705 , Y02T10/7077 , Y10S903/93 , Y10T477/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行驶控制装置,该车辆用行驶控制装置(12)设定仅利用内燃机(14)使车辆(10)行驶的第一行驶状态以及利用内燃机(14)及电动机(16)使车辆(10)行驶的第二行驶状态。基于包括加速踏板(34)的开度在内的车辆信息而对第一行驶状态以及第二行驶状态进行相互切换。在由电力余量检测机构(24)检测出的电力余量低于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反力赋予机构(40、46)设定在将要从第一行驶状态向第二行驶状态切换之前、使加速踏板(34)的反力增大的第一加速踏板开度阈值(TH4)。
-
公开(公告)号:CN102421615B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080019080.5
申请日:2010-04-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5 , B60G17/0185 , B62D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用定位测定仪等就能适当地设定配置有束角控制装置的后轮的车轮定位的后轮束角控制装置及电动致动器的基准位置校正方法。ECU(12)在进行校正驱动控制时,驱动电动致动器(11)以使前轮转向角(δf)成为0、即使左右的后轮束角(δr)对称(步骤S3、S4),之后设定对称束角位置(Ssym)(步骤S5),并且为了使左右的后轮束角(δr)平行,将电动致动器(11)从对称束角位置(Ssym)以同一动作量驱动,从而使规范动作位置(Sstd)与基准位置(S0)大致相同、即使轴向力(AF)与规范轴向力(AFstd)大致相同(步骤S7~S9),之后将动作位置检测值(Sdtc)的值再次设定为基准位置(S0)(步骤S10)。
-
公开(公告)号:CN102421615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080019080.5
申请日:2010-04-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5 , B60G17/0185 , B62D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使用定位测定仪等就能适当地设定配置有束角控制装置的后轮的车轮定位的后轮束角控制装置及电动致动器的基准位置校正方法。ECU(12)在进行校正驱动控制时,驱动电动致动器(11)以使前轮转向角(δf)成为0、即使左右的后轮束角(δr)对称(步骤S3、S4),之后设定对称束角位置(Ssym)(步骤S5),并且为了使左右的后轮束角(δr)平行,将电动致动器(11)从对称束角位置(Ssym)以同一动作量驱动,从而使规范动作位置(Sstd)与基准位置(S0)大致相同、即使轴向力(AF)与规范轴向力(AFstd)大致相同(步骤S7~S9),之后将动作位置检测值(Sdtc)的值再次设定为基准位置(S0)(步骤S10)。
-
公开(公告)号:CN101959737A
公开(公告)日:2011-01-26
申请号:CN200980108103.7
申请日:2009-01-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W30/02 , B60T8/1755 , B60W10/00 , B60W10/04 , B60W10/18 , B60W10/20 , B60W30/00 , B60W50/06 , B62D6/00 , B62D7/14 , B62D101/00 , B62D113/00 , B62D13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7/159 , B60T8/17555 , B60T2260/022 , B60T2270/86 , B60W10/184 , B60W10/20 , B60W2720/14 , Y02T10/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行进轨迹稳定化控制装置,其适当地组合VSA及RTC,在包括极限行进轨迹及通常行进轨迹的整个行驶区域中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该车辆行进轨迹稳定化控制装置通过某传递特性变换RTC的输出,并在向VSA的实际车辆特性模型输入的前轮转向角δf上加减该结果。这意味着基于作为RTC的输出的后轮的推力角或束角可改变VSA的输入前轮转向角δf。由此,能够进行VSA及RTC的协调控制,并且,能够在对既存的VSA自身的结构不施加变更的情况下协调地组合两者。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