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337482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450057.0
申请日:2023-04-24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耐久性测试方法、装置、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应用于测试车辆。车辆耐久性测试方法包括:获取高精地图和测试规范信息;根据高精地图和测试规范信息,生成与测试车辆对应的初始测试计划;根据初始测试计划和测试车辆对应的驾驶环境信息,控制车辆进行耐久性测试;获取测试车辆对应的车辆状态信息,并向测试场地控制设备发送初始测试计划和车辆状态信息,以供测试场地控制设备根据初始测试计划和/或车辆状态信息对所述测试车辆进行控制。由此,节省人力资源,保证了车辆耐久性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同时,还提高了车辆耐久性测试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975238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1010525083.8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16F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式前减振器总成,包括减振器、弹簧托盘、连接杆支架和转向节支架,所述连接杆支架和转向节支架焊接在减振器的储油缸下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油缸中部有一段外螺纹;另设计有锁扣盘,锁扣盘包括上下对称的两块,均以螺纹连接方式旋紧连接在储油缸中部的外螺纹上,且上下两块锁扣盘螺纹旋向相反,相互锁止;所述弹簧托盘套在储油缸上,为活动部件,其下表面支撑在锁扣盘上,上表面用于与弹簧配合,锁扣盘对弹簧托盘起支撑和限位的作用。所述减振器的储油缸的上端的端盖设计为可拆卸的端盖,需要调整阻尼力时,可以用活动扳手将端盖沿螺纹反方向打开,进而调整内部阀系。本前减振器总成主要用于麦弗逊式悬架匹配,它能按要求对弹簧托盘角度、高度、阻尼力进行调整,方便且简单,能极大地缩短匹配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6534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580262.9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30/18 , B60W40/10 , B60W40/105 , B60L15/20 , B60L15/3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在确定需对车辆进行漂移控制的情况下,获取车辆中的方向盘对应的第一转向角及车辆对应的质心横向速度、质心纵向速度和第一车辆速度,根据第一转向角和第一车辆速度,确定车辆对应的目标质心侧偏角,根据质心横向速度和质心纵向速度,确定车辆对应的实际质心侧偏角,根据实际质心侧偏角和目标质心侧偏角,确定车辆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控制策略,对车辆进行漂移控制。本申请实现了对车辆漂移的智能控制,减少了车辆驾驶员的漂移操作的复杂度,保障了车辆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482754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70691.0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声装置及车辆,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消声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进气管、出气管和隔板,通过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割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进气管设在所述第一腔室中;所述出气管与进气管相连通,并依次穿过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壳体后,用于与尾管相连;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中的出气管上还连通有芯体管,芯体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三腔室中;通过将芯体管的出口端设在第三腔室,使第三腔室成为低频谐振腔,提高高频噪声占比。本发明的车辆包括所述的消声装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消声器在降低后的噪声中,低频噪声占比较高,使得客户在用车体验的过程中,常感觉有压耳声,引起客户抱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6151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42552.9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G13/08 , B60H1/22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悬架的能量回收系统及方法、车载终端、车辆,其中,车辆悬架的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换热部件、冷却液流道和控制阀门;车辆的减震油液流道和冷却液流道均接入换热部件,在换热部件内进行热交换;冷却液流道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循环通路和第二循环通路,第一循环通路用于向车辆的座舱供热;第二循环通路用于向车辆的电池包供热;控制阀门设置于冷却液流道上,用于控制第一循环通路和第二循环通路的导通或者关闭。在车辆运动过程中减震器油液流过不同的减震器阀系孔从而产生热量,通过设置换热部件将减震油液流道的热量传导出来,并通过冷却液流道带到座舱或者电池包上回收利用,有利于降低整车能耗,提升车辆续航里程。
-
公开(公告)号:CN11646461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450477.9
申请日:2023-04-24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3G7/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储能装置及车辆。该车辆储能装置包括的机械能转换组件包括驱动连杆、带棘齿驱动支臂和传动齿轮组和发电机;驱动连杆的一端和车辆振动组件连接,驱动连杆的另一端和带棘齿驱动支臂的端部连接,带棘齿驱动支臂包括的棘齿和传动齿轮组啮合;在车辆振动组件沿第一方向发生移动的情况下,发电机包括的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组啮合,发电机的驱动齿轮按照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发电机处于发电状态;在车辆振动组件沿第二方向发生移动的情况下,发电机包括的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组处于分离状态,发电机的驱动齿轮在惯性的作用下按照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这样,可以利用车辆振动组件的振动而进行发电,避免能量浪费、充分回收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832465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210489929.6
申请日:2012-11-27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转向系统机械式转向器领域,提供一种汽车机械式转向器防异响结构,包括转向器主体壳体、小齿轮轴、齿轮轴固定轴承、齿条、间隙调节锁紧螺母和间隙调节螺母,小齿轮轴通过齿轮轴固定轴承固定在转向器主壳体内,齿条的外侧由齿条支撑压块的一端压住,间隙调节螺母旋紧在转向器主体壳体上并紧压弹簧,弹簧另一端紧压在齿条支撑压块的另一端,齿条支撑压块与转向器主体壳体配合的圆周面设置了两条环形凹槽,分别装有O型橡胶圈Ⅰ和O型橡胶圈Ⅱ,齿条支撑压块与间隙调节螺母相对的端面设置第三环形凹槽,内装有O型橡胶圈Ⅲ。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满足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甚至彻底消除传统机械转向器异响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7246332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462339.9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30/18 , B60W10/08 , B60W10/26 , B60W10/18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行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车辆驾驶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一种车辆行驶方法,获取车辆当前上坡行驶所处的道路坡度和车辆的车辆信息,车辆信息用于指示车辆的行驶情况;在道路坡度大于预设坡度且车辆信息指示车辆无法正常前进的情况下,确定车辆的需求扭矩;根据需求扭矩,确定车辆的负扭矩;根据负扭矩,控制车辆以预设车速倒车下坡行驶。由此,可以提高车辆安全性,避免出现侧滑、翻车的危险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657304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84987.5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6/00 , B62D101/00 , B62D113/00 , B62D13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该方法包括:在检测到车辆的方向盘转角超过预设角度的情况下,获取车辆的行驶参数,并判断行驶参数是否满足预设转向条件,若是,根据预先存储的行驶参数和前后下压力差值请求的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前后下压力差值,根据目标前后下压力差值,修正当前前后下压力差值,控制车辆进行转向。本发明实施例根据实时行驶参数判断车辆出现不足转向趋势时,利用修正前后下压力差值,以实现增加前轮或者后轮附着力,能够有效减少驾驶员操作转向难度和频次,改善各种场景下车辆的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问题,进而提高车辆的综合驾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21237089U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322621139.5
申请日:2023-09-26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16F6/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发电缓冲结构及悬架系统,其中减振发电缓冲结构包括两端贯通的弹性壳体,设于弹性壳体两端且同轴设置的上端盖和下端盖,以及分别设置在上端盖和下端盖相对一侧的两个同极永磁体,上端盖和/或下端盖上设置有用于切割磁感线的定位轴,定位轴上缠绕有感应线圈。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与减振器并联工作的减振机构无法兼顾提高乘车舒适性和能源回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替换传统机械弹簧安装,可与减震器并联工作使用,实现非接触式减振缓冲,带来车辆乘坐舒适性的提升,同时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运动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作用,整体结构简单,经济效益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