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用电池组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7382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11067.5

    申请日:2012-10-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3 H01M10/625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尘埃或水向配置在车室的外部的电池箱侵入,并使冷却风扇的噪音及振动不易传递给车室的电动车辆用电池组。由于将冷却空气吸入到电池箱(24)的内部的吸入管道(48)和从电池箱的内部排出冷却空气的排出管道(49)配置在电池箱与车室之间,因此电池箱介于路面与吸入管道及排出管道之间,从而能够使从路面或车轮溅起的尘埃或水不易从吸入管道及排出管道侵入。而且,由于将排出管道的排出通路配置在冷却风扇与车室之间,因此不仅能够通过排出通路遮挡冷却风扇所产生的噪音及振动而使其不易传递到车室,而且即使在水从停止的冷却风扇进入的情况下,由于排出通路位于冷却风扇的上方,所以也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水向电池箱侵入。

    蓄电池的冷却构造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65955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210392256.2

    申请日:2012-10-16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构造,其可靠地防止因结露水而在蓄电池模块和冷却板之间产生接地。由于将层叠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4)的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支承在冷却板(12)上,所以能够通过将蓄电池模块(13)的热量从冷却面(14a)传递给冷却板(12),从而进行冷却。由于在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与冷却板(12)之间配置有非导电性的绝缘片(22),所以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即便附着于蓄电池模块(13)的表面,也可以由绝缘片(22)遮住该水滴向冷却板(12)侧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蓄电池模块(13)及冷却板(12)之间产生接地。

    蓄电池的冷却构造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65955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392256.2

    申请日:2012-10-16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构造,其可靠地防止因结露水而在蓄电池模块和冷却板之间产生接地。由于将层叠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4)的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支承在冷却板(12)上,所以能够通过将蓄电池模块(13)的热量从冷却面(14a)传递给冷却板(12),从而进行冷却。由于在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与冷却板(12)之间配置有非导电性的绝缘片(22),所以因结露而产生的水滴即便附着于蓄电池模块(13)的表面,也可以由绝缘片(22)遮住该水滴向冷却板(12)侧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蓄电池模块(13)及冷却板(12)之间产生接地。

    蓄电池的冷却构造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65954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390813.7

    申请日:2012-1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9/00 H01M2/1016 H01M10/613 H01M10/6554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构造,其容易进行传热片相对于蓄电池模块的冷却面的定位。由于在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和冷却板(12)之间夹着可以变形的传热片(21),所以可以使传热片(21)变形而防止在二者间产生空隙,从而可以提高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效果。当相对于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14a)对传热片(21)进行定位时,存在如果弄错其定位则传热片(21)相对于冷却面(14a)的位置偏离的问题,但是,由于作业者可以通过设置于传热片(21)上的定位孔(21a)目视蓄电池模块(13)的冷却面,所以可以容易且正确地进行对传热片(21)定位的作业。

    电动车辆用电池组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7375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21154.9

    申请日:2012-10-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3 H01M10/625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能够进行冷却空气相对于电池箱的供给及排出的同时,使电池箱向车身的布局容易的电动车辆用电池组。以沿车宽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将冷却空气吸入到在电池箱(24)的内部形成的冷却通路中的冷却空气吸入构件(48)、从所述冷却通路排出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排出构件(49),因此能够使上述构件紧凑地集中,并且不易与车身的底板或横梁发生干涉,从而使电池组向车身的布局容易。而且,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的冷却空气吸入构件的车宽方向两侧分别配置冷却空气排出构件,因此冷却空气排出构件位于溅起尘埃或水的车轮与冷却空气吸入构件之间,从而能够不易将尘埃或水与冷却空气一起吸入到冷却空气吸入构件中。

    蓄电池壳体和其制造方法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9344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217990.8

    申请日:2024-02-26

    Abstract: 具有稳定的接合品质的蓄电池壳体和其制造方法。蓄电池壳体通过将壳体部件(11)、(12)彼此在对接面X处接合,并使用盖板(20)覆盖而形成。壳体部件具有:第一凸部(14),其沿着制冷剂流路(30)的流动方向无台阶地连续且平坦地延伸;第二凸部(15),其在对接面的位置处,在与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无台阶地连续且平坦地延伸;以及凹部(16)。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交叉的位置处无台阶地平坦地交叉。盖板具有沿着流动方向无台阶地平坦地延伸的凸部(21)和凹部(22)。制冷剂流路通过接合第一凸部和凸部而形成,并包括第一空间(31),其在凹部与凹部之间形成、以及第二空间(32),其在第二凸部与凹部之间形成。

    电动车辆的电源装置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01423A

    公开(公告)日:2013-05-15

    申请号:CN201210425421.X

    申请日:2012-1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0K1/04

    Abstract: 一种防止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连接电池与电力线的连接机构破损而发生对地短路的电动车辆的电源装置。因车辆的前面碰撞,底板框架(11)的冲击缓冲构件(11a)压曲而前副框架(21)后退,从而前副框架(21)的后部在接触部(C)与电池组(31)的前部接触。结果,由连接冲击缓冲构件及前副框架的第一连接部(A)、连接冲击缓冲构件及电池组的第二连接部(B)、所述接触部构成刚性高的三角形(T)的区域。在该三角形的内部配置连接电池(30)和电力线(48、60)的连接器(47、58),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的前面碰撞引起的连接器的破损而避免对地短路的产生。尤其是估计冲击缓冲构件的压曲来设定所述三角形的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保护连接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