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20-30MW等级的燃机第二级动叶的冷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385184U

    公开(公告)日:2019-09-13

    申请号:CN201821696918.4

    申请日:2018-10-18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20-30MW等级的燃机第二级动叶的冷却结构,属于燃机涡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第二级动叶直接暴露于高温、高压的燃气中,受到的热冲击很大,而使用一般的矩阵肋结构,叶片容易发生烧蚀和损坏的问题。动叶叶片吸力侧与压力侧内部采用不同的矩阵肋结构且交叉设置,每个矩阵肋结构包括多个矩阵肋片,位于动叶叶片吸力侧的矩阵肋片与位于动叶叶片压力侧的矩阵肋片之间形成了多个连接通道。本实用新型用于冷却20-30MW等级的燃机第二级动叶,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增加冷却效果,从而对叶片进行保护。(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重型燃气轮机模化转子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264294U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20209262.7

    申请日:2019-02-19

    Abstract: 一种重型燃气轮机模化转子试验装置,属于重型燃气轮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重型燃气轮机转子未能实现模化的问题,以及缺少专用的试验设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压气机段和涡轮段同轴连接在一起;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联轴器与齿轮箱的输入端连接,齿轮箱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联轴器与压气机前端轴连接,压气机前端轴和透平后端轴通过四可倾瓦轴承与轴承座建立连接;压气机前端轴和透平后端轴的上方均设置有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放大器,信号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工控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在高速、重载等工况下安全可靠性高,可较好的模拟反映重型燃气轮机的结构特征及其特有的动力学特性。

    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用动力涡轮的第三级动叶片

    公开(公告)号:CN209129673U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822092610.5

    申请日:2018-1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用动力涡轮的第三级动叶片,属于燃气轮机叶片技术领域,是针对现有第三级动叶片叶片型面设计不光顺、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所提出的,其包括由上至下制成的叶片工作部分、中间体和叶根,叶片工作部分的型线为变截面扭叶片,沿动叶片高度截面形状不同,截面面积由中间体至叶片工作部分的顶部逐渐减小,相邻两截面间有相对扭转,以叶根靠近中间体的叶根截面O-O为基准,由截面O-O向上依次定义为截面A-A、B-B、C-C、D-D、E-E、F-F、G-G和H-H,通过对叶片各截面高度、轴向宽度、弦长、进气角、型线最大厚度及出气边厚度尺寸结构的调整,提高了空气动力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一种燃气轮机2级透平转子的内部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8907369U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821833826.6

    申请日:2018-11-07

    Abstract: 一种燃气轮机2级透平转子的内部冷却结构,属于燃气轮机结构领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不同轴不同转速的两级透平燃气轮机转子结构,没有一种适用的内部冷却结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冷却空气导向装置、第一级透平轮盘、第二级透平轮盘、透平前端轴和透平后端轴,透平后端轴设置在透平前端轴内,透平前端轴与透平后端轴同轴心布置,透平前端轴的周向设置有一级透平轮盘连接环,透平后端轴的周向设置有二级透平轮盘连接环,第一级透平轮盘固定安装在一级透平轮盘连接环上,第二级透平轮盘固定安装在二级透平轮盘连接环上。本实用新型最大化减少高压冷却空气的用量,提高燃气轮机效率,实现了不同轴不同转速透平转子的内部冷却系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曲面变截面转子混合支承的飞轮储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8904827U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822042335.6

    申请日:2018-12-06

    Abstract: 曲面变截面转子混合支承的飞轮储能系统,属于飞轮储能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飞轮储能系统存在的飞轮转子的轴向长度,影响转子动力力学特性并将导致飞轮储能系统结构紧凑性欠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永磁推力轴承、上辅助轴承、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和下辅助轴承安装在芯轴上,飞轮旋转体的上端和下端与上辅助轴承和下辅助轴承呈间隙配合状态;永磁推力轴承与飞轮旋转体的上端面间留有间隙;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置于飞轮旋转体内,带动飞轮旋转体旋转;径向电磁轴承固定安装在壳体上,电磁轴承与飞轮旋转体外壁呈无接触状态,飞轮主体为曲面变截面结构。本实用新型转子系统结构紧凑,提升转子动力学特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模拟船用旋转机械摇摆性的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8833506U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821641612.9

    申请日:2018-10-10

    Abstract: 一种模拟船用旋转机械摇摆性的试验装置,属于旋转机械设备横倾实验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没有可以用来模拟船舶摇摆的转子系统实验装置的问题。驱动液压缸固定在工作平台上,摇杆的一端与工作平台铰接于C点,且位于驱动液压缸的输出端的一侧,摇杆的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于A点,驱动液压缸输出端上的活塞杆与连杆的一端铰接于D点,连杆的另一端与摇杆铰接于B点,且连杆和摇杆可重叠。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拟船用旋转机械摇摆性的试验装置可通过液压控制的传动摆动装置,从而控制底板的左右摆动,进而模拟转子系统的横倾、纵倾等工况。(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模拟转子碰摩故障的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8012861U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20600291.1

    申请日:2018-04-25

    Abstract: 一种模拟转子碰摩故障的试验装置,属于转子碰摩试验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实验装置不能调节碰摩接触件与转子的接触深度且不能模拟微弱到严重的碰摩故障,以及不能单向模拟碰摩故障的问题。电机和碰摩装置均固定在工作平台上,且电机和碰摩装置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轴的一端相连接,转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轴承座、碰摩装置、圆盘和第二轴承座,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固定安装在工作平台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拟转子碰摩故障的试验装置能够可通过多个调节螺栓调节碰摩接触件,从而精确模拟不同深度、多局部面接触的转子碰摩故障。

    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可转导叶执行机构

    公开(公告)号:CN209067532U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821412089.2

    申请日:2018-08-30

    Abstract: 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可转导叶执行机构,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燃气轮机可转导叶的传动执行机构结构单一,开度可调范围小,可靠性低,不易满足机组的运行要求的问题。外缸体固定安装在工作面上,液压缸固定安装在外缸体上,外缸体的外壁上开有T形槽,圆环体活动安装在T形槽内,液压缸内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杆的左端铰接于A点,第一连杆的右端与拐臂的一端铰接于B点,拐臂的拐角端与外缸体交接于O点,拐臂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于C点,第二连杆的下端与圆环体铰接于D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可转导叶执行机构能够较大范围的并精确地可控制可转导叶的转角范围。

    一种燃气轮机的轴流压气机

    公开(公告)号:CN208669642U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21521034.5

    申请日:2018-09-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燃气轮机的轴流压气机,包括机壳、压气机入口、压气机出口和压气机转子;所述机壳一端与固定进气机壳固定连接,所述机壳一端加工有压气机入口,另一端加工有压气机出口;所述压气机转子、一级可转导叶片、动叶片组、静叶片组均处于所述进气机壳和机壳所形成的空间中;本实用新型压气机的后两级叶片采用了端弯技术使流场重新分布,改进了叶片的气动性能,从而提高了压气机的整体效率;转子结构采用整锻加拉杆结构,适应面更广,操作性更强。(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8594969U

    公开(公告)日:2019-03-12

    申请号:CN201821374001.2

    申请日:2018-08-24

    Abstract: 一种新型的涡轮轮盘变截面螺栓连接结构,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在离心力作用下螺栓和轮盘孔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螺栓依次穿过前端轴、涡轮盘和中间盘的内孔,两端安装锁紧螺母和自锁螺母;螺栓为变截面螺栓,在其颈部上设置有两个凸台;锁紧螺母连接在螺栓端部,自锁螺母连接在锥形面端部。通过控制螺栓与涡轮盘、前端轴、中间盘内孔的间隙,保证合理的接触状态;通过控制凸台与涡轮盘孔之间的间隙,使得在旋转离心力作用下凸台与涡轮盘孔之间产生均匀的接触,接触位置在涡轮盘孔端部;在工作转速范围内,凸台与中间盘内孔和前端轴内孔不接触,颈部与涡轮盘孔之间不接触,有效降低接触应力。(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