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736169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510968753.6
申请日:2015-1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P3/02 , F01P3/14 , F01P7/16 , F01P2003/024 , F02F1/38 , F02F1/40 , F02F1/14 , F02F1/42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在汽缸盖内形成有排气集合部的内燃机中,均等地冷却汽缸盖的各部分,易于进行冷却液的分配调整。使主冷却液通路(31)与上下一对排气侧冷却液通路(32、33)彼此分离。主冷却液通路(31)构成为使冷却液以从汽缸列方向上的一端侧流入、并从汽缸列方向的另一端侧流出的方式向一个方向流通。上下一对排气侧冷却液通路(32、33)构成为使冷却液以在汽缸列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流入其中一方、在汽缸列方向的所述一端侧从一方流通到向另一方、并在汽缸列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从另一方流出的方式呈U字状流通。
-
公开(公告)号:CN107524538A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710455499.9
申请日:2017-06-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在该内燃机中,气缸体包括第一漏气通道和第一回油通道。气缸盖包括第二漏气通道、回油室和第二回油通道,所述第二漏气通道将所述第一漏气通道与和气体-液体分离器连接的连接通道连接,所述回油室分别地通过第一分隔壁与气门传动室分离并且通过第二分隔壁与所述第二漏气通道分离,并且所述回油室设置有第一回油孔,所述第一回油孔与所述气体-液体分离器连接,所述第二回油通道将所述气门传动室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连接。所述第一分隔壁形成有将所述回油室与所述气门传动室连接的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分隔壁形成有在高于所述第二回油孔的位置将所述回油室与所述第二漏气通道连接的通风孔。
-
公开(公告)号:CN104632318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410596734.0
申请日:2014-10-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1/02 , F01L1/02 , F01L1/053 , F01M1/02 , F01M9/10 , F01M11/0004 , F01M2011/0083 , F01M2011/023 , F02B61/02 , F02B75/22 , F02B2075/025 , F02B2075/027 , F02B2075/1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其能够良好地将气缸盖内的油回收至储油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具有:油回收通路(41),其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气缸盖(13)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一连通孔(42),其设置有多个,且连通气缸盖的气门室与油回收通路;第一吸油通路(43),其连接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P1)。气门室内的油被第一吸油装置通过第一连通孔、油回收通路以及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OT)。
-
公开(公告)号:CN110748396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0521101.6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01M13/04
Abstract: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通风器结构防止利用通风腔从窜气中分离并排出至动阀室的油从通风腔与动阀室之间的通风腔结合面漏出至外部。通风腔(30)具备与动阀室(24)连通的筒状的排油通路(41c)、(41d),排油通路(41c)、(41d)的前端超过汽缸头(22)及头盖(23)的通风腔结合面(22a)、(23a)而从开口部(36a)、(36b)向动阀室(24)侧突出,因而能够将通风腔(30)中从窜气中分离的油可靠地排出至动阀室(24)而防止从通风腔结合面(22a)、(23a)漏出到外部。
-
公开(公告)号:CN104632318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410596734.0
申请日:2014-10-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11/02 , F01L1/02 , F01L1/053 , F01M1/02 , F01M9/10 , F01M11/0004 , F01M2011/0083 , F01M2011/023 , F02B61/02 , F02B75/22 , F02B2075/025 , F02B2075/027 , F02B2075/1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的油路结构,其能够良好地将气缸盖内的油回收至储油部。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的油路结构(40)具有:油回收通路(41),其在所述V型干式油底壳引擎E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着位于左右各气缸组(BL、BR)的气缸盖(13)的最下部的侧壁部和气门室的底面之间,以其至少一部分比气门室的外侧下端部更靠近外侧的方式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一连通孔(42),其设置有多个,且连通气缸盖的气门室与油回收通路;第一吸油通路(43),其连接油回收通路和第一吸油装置(P1)。气门室内的油被第一吸油装置通过第一连通孔、油回收通路以及第一吸油通路吸引,并送回储油部(OT)。
-
公开(公告)号:CN110242385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10150209.9
申请日:2019-0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加油器结构,提高对发动机的油注入作业的作业性,并且在进行油注入作业时防止油滴落到发动机室内。油注入部(28)向上方突出的挡油板(26)被设置于空气滤清器(17)的侧面,加油管(23)的上端从下方与油注入部(28)连接,因此,油注入部(28)的位置比发动机本体(21)的油导入部(22)的位置高,狭小的发动机室内的油注入作业变得容易。此外,在进行油注入作业时通过挡油板(26)来阻止溢出的油,可以防止油滴落到发动机室内而污损其他机器等,而且经由挡油板(26)通过空气滤清器(17)来支承加油管(23)的上端,从而可以提高加油管(23)的支承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252761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711390316.6
申请日:2017-1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可变阀致动装置,该可变阀致动装置包括多个阀挺杆(24),每个阀挺杆均以能滑动的方式接收在形成于发动机的气缸盖中的挺杆支撑孔(19a)中,从而能在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之间滑动,并且插置于凸轮和发动机阀的杆端之间。与阀休止腔室(58)连通的阀休止凹部(58a)在阀挺杆的外周表面处开口,并且阀休止通道(60)的阀休止供应端口(60a)以这样的位置在挺杆支撑孔的内圆周表面处开口,当阀挺杆位于所述上部位置时阀休止通道和阀休止腔室彼此连通,并且继续彼此连通直到阀挺杆在挺杆支撑孔中从所述上部位置向下移动到位于整个下行行程的预定部分处的截止位置,阀休止通道和阀休止腔室之间的连通在截止位置处被截止。
-
公开(公告)号:CN107461230A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710403231.0
申请日:2017-06-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小西幸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其能够使用通用气缸盖并实现适当的油路结构。前部气缸盖(4F)及后部气缸盖(4R)由气缸列方向彼此相反的通用气缸盖(60)构成。在前部气缸盖(4F)及后部气缸盖(4R)的气缸列方向的两端部,以在上表面开口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用于从主油路(46)向气门传动机构分配油的多条分配油路(47)。在内部形成有彼此不同的连接油路的第1及第2油路连接部件(66、68)安装在对应的气缸盖的端部的上表面,以规定的样式连接在该端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分配油路。
-
公开(公告)号:CN101307714B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0810096064.0
申请日:2008-04-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水冷式内燃机的水套结构,该水冷式内燃机的水套结构是冷却水从在气缸体(1)的缸膛(11)周围形成的体侧水套(15)向上方的气缸盖(2)的盖侧水套(35)流通,其中,该水冷式内燃机的水套结构形成有上部连通口(18),该上部连通口(18)在体侧水套(15)的上部开口,并与盖侧水套(35)连通,并且该水冷式内燃机的水套结构还形成有下部连通路(17),该下部连通路(17)在体侧水套(15)的下部开口且向上方延伸,并与盖侧水套(35)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752453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710455499.9
申请日:2017-06-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在该内燃机中,气缸体包括第一漏气通道和第一回油通道。气缸盖包括第二漏气通道、回油室和第二回油通道,所述第二漏气通道将所述第一漏气通道与和气体‑液体分离器连接的连接通道连接,所述回油室分别地通过第一分隔壁与气门传动室分离并且通过第二分隔壁与所述第二漏气通道分离,并且所述回油室设置有第一回油孔,所述第一回油孔与所述气体‑液体分离器连接,所述第二回油通道将所述气门传动室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连接。所述第一分隔壁形成有将所述回油室与所述气门传动室连接的第二回油孔。所述第二分隔壁形成有在高于所述第二回油孔的位置将所述回油室与所述第二漏气通道连接的通风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