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控制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2285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55457.4

    申请日:2024-06-2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车辆工况参数获取模块,车辆工况参数获取模块至少包括档位信息获取模块、手刹状态信息获取模块以及车速信息获取模块;转向装置;控制器,控制器分别连接车辆工况参数获取模块以及转向装置,控制器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接收车辆工况参数获取模块发送的工况参数信息;从多个预设工况类型中,匹配工况参数信息对应的目标工况类型;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工况类型对应的目标转向装置工作策略;将目标转向装置工作策略发送至转向装置。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控制器能够使转向装置能够在不同工况下,执行不同的目标转向装置工作策略,从而为车辆在不同工况类型下,提供适宜的转向助力。

    电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3329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55052.0

    申请日:2024-06-2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工况参数信息;从多个预设工况类型中,匹配工况参数信息对应的目标工况类型;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工况类型对应的目标电机控制策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不同预设工况类型与不同电机控制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目标电机控制策略,控制电机的转速。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工况匹配的电机控制策略。进而,通过设置相应的电机控制策略,使在车辆不同工况下能够执行不同电机控制策略时,既能够保证为用户为车辆提供足够的转向助力的同时,又能够避免车辆功耗过高。

    车辆转向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77036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310362172.2

    申请日:2023-04-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转向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车辆,其中,方法包括:在前轮转向或后轮转向时,底盘域控制器接收对应前轮的第一故障指令或接收对应后轮的第二故障指令;响应于第一故障指令,底盘域控制器控制前轮转向器将前轮转角至第一目标角度并自锁,以及利用后轮转向器控制后轮实现转向控制;响应于第二故障指令,底盘域控制器控制后轮转向器将后轮转角至第二目标角度并自锁,以及利用前轮转向器控制前轮实现转向控制。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辆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54883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211698098.3

    申请日:2022-12-28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辆,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挡构件、前轮梁、第一转接梁和第一杆。所述前挡构件包括前挡板和前窗组件,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前挡板的顶端与所述前窗组件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前窗组件用于安装车辆的前挡风玻璃。所述前轮梁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前挡板两侧,所述前轮梁包括平直部和弯折部,所述平直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平直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弯折部朝向远离所述前挡板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转接梁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前轮梁与所述前窗组件,所述第一杆与所述平直部的远离所述弯折部的一端相连接,并沿所述宽度方向连接两侧的所述前轮梁。

    一种驾驶室
    5.
    发明公开
    一种驾驶室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7020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794424.X

    申请日:2024-12-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驾驶室,驾驶室包括驾驶厢体以及车门,驾驶厢体包括前部以及位于前部两侧的侧部,侧部设置有轮口,轮口用于与前轮配合且与前轮同心设置,车门连接于侧部并相对侧部可打开设置,车门包括沿X方向设置的前缘和后缘,在X方向上,车门的前缘和后缘分别位于轮口的中心点的两侧,且在X方向上,后缘和轮口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L1,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距离为L2,L1与L2的比值a满足:0.65≤a≤0.95。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驾驶室,能够优化驾驶室人机设计,提高驾驶员驾驶舒适性和上下车便利性,更进一步,还能够在优化驾驶室人机设计的同时,兼顾驾驶长度要求和/或驾驶室风阻设计要求,形成具有低风阻的流线型驾驶室。

    散热装置及车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2871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0145801.6

    申请日:2023-02-2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车辆。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散热器和控制阀,冷凝器包括用于容纳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流道和用于容纳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流道,第一介质流道包括第一流出段,第二介质流道包括第二流入段;散热器包括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包括散热流入段,其中,第一流出段与第二流入段彼此临近设置,使得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能够在第一流出段和第二流入段间发生热交换,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散热流入段与所述第二流入段的连通与断开。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能够提高车辆的制热效果。

    一种驾驶室
    7.
    发明公开
    一种驾驶室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89314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794446.6

    申请日:2024-12-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驾驶室,驾驶室包括驾驶厢体以及转向机构,驾驶厢体具有驾驶舱,驾驶厢体包括前部以及位于前部两侧的侧部,侧部设置有轮口,轮口用于与前轮配合且与前轮同心设置,转向机构包括方向盘,设置于驾驶舱。在X方向上,驾驶厢体的最大尺寸L4的取值范围满足:1550mm≤L4≤1950mm,方向盘的中心点与轮口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L11,L11的取值范围满足:‑65mm≤L11≤335mm。其中,方向盘的中心点位于轮口的中心点靠近前部的一侧时L11取负值,方向盘的中心点位于轮口的中心点远离前部的一侧时L11取正值。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驾驶室,能够重新构建驾驶室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下,为驾驶室前部形成流线型结构预留设计空间,便于实现低风阻驾驶室设计。

    驾驶室
    8.
    发明公开
    驾驶室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48723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794522.3

    申请日:2024-12-0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驾驶室,驾驶室包括驾驶厢体,驾驶厢体包括前部以及位于前部两侧的侧部,侧部设置有轮口,轮口用于与前轮配合且与前轮同心设置。在X方向上,前悬的长度尺寸L8与驾驶厢体的最大尺寸L4的比值满足:0.38≤L8/L4≤0.48;其中,前悬的长度尺寸为:在X方向上,前部的最前端至轮口的中心点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驾驶室,能够重新构建驾驶室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下,能够在满足驾乘舒适性和上下车便利性的同时,为驾驶室前部形成流线型结构预留设计空间,便于实现低风阻驾驶室设计。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4475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10165761.1

    申请日:2023-02-2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控温回路,包括第一电器件以及与第一电器件连通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电池控温回路,包括第二电器件以及与第二电器件连通的第三节点和第四节点。乘员舱控温回路,与电机控温回路和电池控温回路独立运行,乘员舱控温回路包括相互导通的压缩机、节流件、第一换热器以及乘员舱换热器,乘员舱换热器用于调节乘员舱温度。换向组件,电机控温回路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以及电池控温回路的第三节点和第四节点均连接于换向组件,换向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切换不同节点连通,以使电机控温回路和电池控温回路相互独立或导通循环,实现热量传递或隔绝。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4475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10165479.3

    申请日:2023-02-2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控温回路、电池控温回路、乘员舱控温回路和换向组件。乘员舱控温回路包括依次导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组件、节流件和第二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乘员舱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置有能够实现换热功能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其与第一乘员舱换热器并联设置。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乘员舱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设置有能够实现换热功能的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其与第二乘员舱换热器并联设置。电机控温回路、电池控温回路、第二管路和第四管路均连接于换向组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