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窜漏气回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26049A

    公开(公告)日:2009-09-09

    申请号:CN200910126995.5

    申请日:2009-03-03

    Abstract: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窜漏气回流装置中,与油分离空间(OS)大致同高度的、剖面为凸轮状的柱体的平衡箱安装部(400),与油分离盖(10)一体地形成。该平衡箱安装部(400)的上表面,为平坦形状的安装接触面(401),与平衡箱(7)的安装接触面(7a)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安装接触面(401)的支撑开口部(402)附近形成有第一开口部(403),该第一开口部(403)形成从腔室(300)开始的气体通道,与形成在平衡箱的安装接触面(7a)上的第二开口部(7b)抵接结合,从而贯穿形成将窜漏气供应给平衡箱(7)的第三气体通道(15)。采用本发明,能提高进气系统的安装强度,防止窜漏气的回流性恶化,使油分离盖的安装稳定。

    发动机进气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06321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10014533.0

    申请日:2013-0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装置。将水冷式中冷器(7)和直列四气缸发动机的进气歧管(5)组合在一起而构成该发动机进气装置(3)。进气歧管(5)具有与各气缸相通的下游分岐管部(15)、与下游分岐管部(15)相通的腔室部(25)、与腔室部(25)相通且朝着发动机前后方向的一侧延伸的上游进气管部。在腔室部(25)的与上游进气管部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纵向尺寸较大的矩形开口部。中冷器(7)具有最宽的面是在发动机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面的中冷器主体部(17)。中冷器主体部(17)被从矩形开口部插入腔室部(25)内而沿着发动机宽度方向将腔室部(25)的内部一分而二。

    发动机的窜漏气回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526049B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0910126995.5

    申请日:2009-03-03

    Abstract: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窜漏气回流装置中,与油分离空间(OS)大致同高度的、剖面为凸轮状的柱体的平衡箱安装部(400),与油分离盖(10)一体地形成。该平衡箱安装部(400)的上表面,为平坦形状的安装接触面(401),与平衡箱(7)的安装接触面(7a)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安装接触面(401)的支撑开口部(402)附近形成有第一开口部(403),该第一开口部(403)形成从腔室(300)开始的气体通道,与形成在平衡箱的安装接触面(7a)上的第二开口部(7b)抵接结合,从而贯穿形成将窜漏气供应给平衡箱(7)的第三气体通道(15)。采用本发明,能提高进气系统的安装强度,防止窜漏气的回流性恶化,使油分离盖的安装稳定。

    多缸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844297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80063603.8

    申请日:2017-10-25

    Abstract: 多缸发动机的进气装置包括进气歧管、中间冷却器以及绝热件。进气歧管具有:中间冷却器收容部,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筒状体,并且将中间冷却器收容在筒内;以及进气分配部,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筒状体,该进气分配部的一方的开口部与中间冷却器收容部的一方的开口部连接,该进气分配部对进气进行分配。绝热件插入在进气分配部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与多缸发动机的气缸盖之间。

    多缸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51159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811272599.9

    申请日:2018-10-29

    Abstract: 本发明的多缸发动机的进气装置包括进气导入通道、进气分配部、多个独立进气通道、二次气体导入通道。进气导入通道的一端部上安装有节气阀,另一端连接进气分配部。进气分配部在内部具有空间。二次气体导入通道连接于进气导入通道中相对于节气阀离开指定间隔的部位。进气分配部具有回流通道,该回流通道是连接于所述空间和、进气导入通道中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部分的通道。回流通道使从进气导入通道导入的新鲜空气及二次气体回流到进气导入通道。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外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节气阀的动作不良,并且能够确保较高的新鲜空气和二次气体的混合性能。

    发动机进气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06321A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310014533.0

    申请日:2013-0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装置。将水冷式中冷器(7)和直列四气缸发动机的进气歧管(5)组合在一起而构成该发动机进气装置(3)。进气歧管(5)具有与各气缸相通的下游分岐管部(15)、与下游分岐管部(15)相通的腔室部(25)、与腔室部(25)相通且朝着发动机前后方向的一侧延伸的上游进气管部。在腔室部(25)的与上游进气管部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纵向尺寸较大的矩形开口部。中冷器(7)具有最宽的面是在发动机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面的中冷器主体部(17)。中冷器主体部(17)被从矩形开口部插入腔室部(25)内而沿着发动机宽度方向将腔室部(25)的内部一分而二。

    盖体部件的支撑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91140A

    公开(公告)日:2007-07-04

    申请号:CN200610172002.4

    申请日:2006-12-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盖体部件(30)的支撑结构,包括在进气岐管(20)的上表面与该进气岐管一体形成的基部(51)、与上述基部连续形成,从俯视方向看沿着与发动机(10)的气缸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状部(52)、使上述轴状部嵌插至其内侧,由此安装在该轴状部上的弹性部件(56)、限制上述轴状部和上述弹性部件向下方位移的支撑部(53),其中上述盖体部件上设置有挟持上述弹性部件的夹紧部件(62)。采用本发明,既可确保盖体部件的易组装性能,又可提高相对于盖体部件的支撑强度。

    车辆用发动机的前部结构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507914U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220026239.2

    申请日:2012-01-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161 F02M35/10026 F02M35/1085 F02M35/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发动机的前部结构中,进气歧管(40)包括在靠近发动机(4)侧与远离发动机侧分割形成且接合在起的基部分割体(41)、他部分割体(42),基部分割体其强度大于他部分割体而且具有上部安装部(41a)及下部安装部(41d),发动机的车辆前侧设有树脂制的油分离器盖(28),基部分割体和油分离器盖上分别设有在碰撞时在基部分割体的变位过程中相互抵接的后退限制部(55、56)。由此,在正面碰撞时进气歧管的他部分割体能早期变形而吸收冲击且在进一步的负荷输入时能够维持基部分割体的形状保持性能,并且在局部的负荷输入时能够发挥相互的树脂性质来抑制基部分割体过早破坏,从而抑制与燃料分配管的干涉。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