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298637B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510293278.7

    申请日:2015-06-01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表面形成有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中形成开口,开口底部暴露出所述半导体基底表面;形成填充满开口的金属层,且金属层还覆盖于介质层顶部表面;研磨去除高于介质层顶部表面的金属层,且研磨后的金属层顶部表面形成有金属氧化物层;去除金属氧化物层;在研磨后的金属层表面形成金属阻挡层,且金属阻挡层的厚度均匀性大于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均匀性,金属阻挡层的致密度大于金属氧化物层的致密度;向金属阻挡层表面通入硅源气体,将金属阻挡层转化为金属帽层。本发明在改善半导体结构抗电迁移能力的同时,避免金属层的电阻率升高,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

    金属栅极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41131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310231964.2

    申请日:2013-06-09

    Inventor: 刘焕新

    Abstract: 一种金属栅极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正面上形成伪栅极;在衬底正面上形成第一层间介质层,进行平坦化直至露出伪栅极;去除伪栅极以形成沟槽;形成金属栅极叠层,覆盖第一层间介质层并填充沟槽,进行平坦化以在沟槽内形成金属栅极;形成金属栅极之后,对衬底正面进行边缘清洁处理,以使衬底侧壁至预定距离的环形区域上的金属栅极叠层被去除。由于增加了对衬底正面进行边缘清洁处理的步骤,使得衬底侧壁至预定距离的环形区域上的金属栅极叠层有被去除,且形成第二层间介质层之后,第二层间介质层能够牢靠地附着在衬底上,因此消除了第二层间介质层的边缘部分和金属栅极叠层剥离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晶体管的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