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控制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386758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230653.9

    申请日:2021-0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及其控制装置,由此能如后续车辆的用户所意图的那样开始对前方车辆的跟随。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控制装置具备:行驶控制部,其基于从其他车辆接收到的信息,将车辆的行驶控制为跟随其他车辆;以及判定部,其基于车辆的用户是否位于车辆内、和来自用户的指示中的至少一项来判定是否允许行驶控制部开始对其他车辆的跟随,行驶控制部在由判定部判定为允许对其他车辆的跟随的情况下,开始对其他车辆的跟随。

    车身构造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77469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066844.9

    申请日:2019-01-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时保护配置在地板上的电池的车身构造。其包括:配置在车辆前方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前侧车架(14、14);配置在各前侧车架(14)的车辆前端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构件(18)及角撑板(24)(载荷承受部);配置在各前侧车架(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轮(26);以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纵梁(25、25),载荷承受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18a、24c)与前轮(2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6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前轮(2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26b)与下纵梁(25)的车辆前端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5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汽车的车身构造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808775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811261872.8

    申请日:2018-1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其能够使正面碰撞的碰撞初期的能量吸收量增加并避免前轮与下构件干涉、提高美观性。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与前侧车架的前端连接并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载荷承受部件、从前侧车架的前端朝向上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下构件、以及从下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在前轮的上方朝向后方延伸且与前柱的前端连接的上构件,能够利用载荷承受部件的前表面以及下构件的前表面确保正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受压面积,从碰撞初期提高碰撞能量吸收效果。且由于下构件从前侧车架的前端不朝向后方延伸而朝向上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因此即使将前轮配置在车身前方也不会与下构件干涉,美观性提高。

    车身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84505B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610038869.4

    申请日:2016-0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仅能抑制零件数量和重量的增加,而且能提高轮拱形状部的刚度及强度的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1)具备:前围板下板(10),其具有构成轮拱的一部分的轮拱形状部(14),并划分动力源装置室(3)和车厢(2);加强板(20),其从车厢(2)侧覆盖轮拱形状部(14);以及侧梁(50),其前端部连接于前围板下板(1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加强板(20)具有:横向封闭截面部(21),其与轮拱形状部(14)协同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以及纵向封闭截面部(24),其与轮拱形状部(14)协同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并与横向封闭截面部(21)交叉。

    车身构造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41998A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610772876.7

    申请日:2016-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B62D25/2018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该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外伸叉架(60)、仪表板横梁(80)和下纵梁(50)。在下纵梁(50)的内部,设置有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下纵梁(50)低的顶起加强件(53)。外伸叉架(60)与顶起加强件(53)的前端部(53b)结合。仪表板横梁(80)与下纵梁(50)的前端部(50a)结合。

    车身侧部结构
    6.
    发明公开
    车身侧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92855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567986.4

    申请日:2024-05-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的同时提高车轮罩的悬架载荷的输入部的支承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具备:车轮罩,其以包围车轮的上方侧外周和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配置于车身侧部;以及减震器基座,其固定于所述车轮罩的上部区域的内表面并支承悬架的减震器的上部,在所述车轮罩的所述上部区域设置有在侧方观察、前后方向观察、上下方向观察时均弯曲、且不具有拐点的向上方凸出的三维曲面部,所述减震器基座固定于所述三维曲面部的内表面。

    车身后部结构
    7.
    发明公开
    车身后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50836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0726350.5

    申请日:2023-06-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具备后底板、后板、后保险杠梁及多个底板加强部。后板在后底板的后部立起而配置。后保险杠梁在后板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后底板和后板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底板加强部分别大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对后底板的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多个部位进行加强。底板加强部的后端部配置在比后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电动车辆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60889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523791.1

    申请日:2020-06-10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动车辆即使在搭载有电动机及辅助零件的情况下也无需加强车身架的强度和刚性,其具备:对配置有电动机(12)的电动机室(14)与车室(16)进行划分的隔板(18);搭载有电动机(12)的副车架(26);搭载有辅助零件的机架(20);固定有悬架减振器的支柱塔(30);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24),机架(20)具有支承于支柱塔(30)的侧壁(40)的至少一个前侧支承点(50a、50b)、和支承于前侧车架(24)的至少一个后侧支承点(52a、52b),前侧支承点(50a)及后侧支承点(52b)在从车宽方向侧视时支承机架(20)的对角。

    车身构造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998273B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280061947.2

    申请日:2012-11-14

    Abstract: 车身构造,具有底面板,底面板(24)具备:供在通道部(25)左右配置车身(11)的座席(47、48)的鼓出部(51、52);和在鼓出部(51、52)的后端(51a、52a)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通道横梁(58)。车身(11)具备:左右的底板扩展件(27、27),其从前侧车架(22、22)沿仪表板下部构件(21)偏向通道部(25)侧;底板车架(31、32),其以架设的方式在底板扩展件(27、27)与后通道横梁(58)之间延伸,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距后底面板(46)规定距离;和能源容器(18),其配设在鼓出部(51、52)的下方且由底板车架(31、32)支撑。底板车架(31,32)从车身下方拆装自如地固定于车身(11)。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