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轨道接驳关系定量评估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6315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887531.7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公共交通规划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公交轨道接驳关系定量评估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收集数据,收集公交线路任意站点间的出行时间、出行费用数据,以及轨道出行时间数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公交轨道接驳关系定量评估的计算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公交线路与轨道线路之间的出行时间、费用和竞争系数,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定量评估模型,这种综合评估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量化公交轨道接驳关系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帮助规划者优化公交线路和轨道线路的布局,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通过优化接驳点和调整运营策略,可以减少乘客的换乘时间和等待时间,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一种基于移动端的综合交通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8557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866803.5

    申请日:2024-1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综合交通指标分析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端的综合交通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数据采集,利用智能手机内置的GPS、加速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位置、速度、加速度数据;步骤二: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重复数据;步骤三:特征提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交通数据中的关键特征,如交通流量、速度分布、拥堵时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端的综合交通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多依赖于固定监测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难以实现对交通数据的全面覆盖和实时采集的问题。

    均质地层隧道开挖面的破坏模式分析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036381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195812.X

    申请日:2024-02-22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均质地层隧道开挖面的破坏模式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基于隧道开挖面的破坏主控因素,构建粗化多块体破坏机构;将所述粗化多块体破坏机构,转换为第一平面三角网;将所述破坏主控因素,输入至基于所述初始平面三角网构建的刚体单元上限分析力学模型,得到初始的临界超载系数和第二平面三角网;对所述初始的临界超载系数和第二平面三角网,进行多次交错式迭代和非线性规划运算,得到最优的临界超载系数和平面三角网;基于所述最优的临界超载系数和平面三角网,提取当前隧道开挖面的破坏模式。以此方式,为隧道开挖面失稳破坏模式定量分析、破坏机理研究及工程措施制定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一种深厚淤泥地层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56420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67228.X

    申请日:2023-07-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深厚淤泥地层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呈排状布置的钻孔灌注桩以及止水帷幕。止水帷幕包括位于淤泥层及其上部地层的若干旋喷桩以及位于淤泥层下部地层的若干摆喷桩。钻孔灌注桩采用旋挖钻机施工;相邻的旋喷桩之间搭接咬合,相邻的摆喷桩之间搭接咬合,相邻的钻孔灌注桩之间不咬合。本发明将止水帷幕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相结合,先行施工止水帷幕的旋喷桩,并将旋喷桩相互搭接咬合,然后在旋喷桩内采用旋挖钻机施工钻孔灌注桩,旋喷桩桩径大于钻孔灌注桩桩径,前者作为止水帷幕的同时,还是后者施工期间的临时护筒,一桩两用,减少了施工工序,降低了工程造价,具有较佳的推广价值。

    一种可自解锁的后张拉预应力锚索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32983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867227.5

    申请日:2023-07-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解锁的后张拉预应力锚索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外露端锚固结构,以及位于地下的预应力管道、内置端锚固结构、锚固套筒和预应力钢束。内置端锚固结构包括锚板及其外边缘的齿形锚固卡扣;锚板中部设数个预应力钢束孔,预应力钢束通过夹片卡固在锚板中。锚固套筒包括引导段、锚固承压段、解锁导轨段及锁定导轨段;锁定槽底部设有呈斜坡状的通向解锁槽的活动式解锁导轨。解锁槽底部设有呈斜坡状的通向锁定槽的固定式锁定导轨。本发明构造简单,成本低,且预应力钢束及内置端锚固结构可重复利用,经济效益明显。施工时,无需在地下设置张拉施工作业面,施工方便,解决了预应力锚索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