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1591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310185045.X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极发射线圈的圆台型无人机无线充电装置,属于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以解决圆台型无人机无线充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不高,影响无人机无线充电效率的问题,包括射线圈包括两个大小不同且缠绕方向相反的梯形线圈,两个梯形线圈沿着圆周卷曲使得两条斜边相互靠拢并呈圆台状,且沿着圆台形斜面呈上下两段靠拢分布,接收线圈为螺旋管式线圈,且接收线圈的管心线与发射线圈沿着的圆台形斜面母线相平行,通过这种方式使发射线圈与发射线圈耦合时,有利于提供更高的耦合系数,磁场缺失对互感影响更小,减小无人机旋转偏移时的互感波动率,提高无人机的无线充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17165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285347.5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抗偏移的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耦合机构的横向和旋转偏移导致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发射端包括发射线圈,发射线圈包括同轴设置的内侧发射子线圈和外侧发射子线圈,内侧发射子线圈设置在外侧发射子线圈内侧;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和副边补偿电路,副边补偿电路包括副边补偿线圈,副边补偿线圈贴设在接收线圈的一侧端面上。本申请将磁耦合机构与LCC‑LCC补偿网络集成在一起,通过发射线圈的匝间距与匝数的参数设计增强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的错位容忍度和可靠性。通过接收线圈与副边补偿线圈的参数设计以获得零电压开关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889708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07921.X
申请日:2024-07-08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零空气间隙的耦合机构及其构成的无线充电系统,用于解决现有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耦合机构存在体积大、重量重的问题。耦合机构,包括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均为平面螺旋线圈,所述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的螺旋方向相反;耦合充电时,所述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相互嵌套设置,且所述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位于同一平面。本申请通过将耦合机构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嵌入式设计,以较小的耦合机构体积获得较大的自感和互感值,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降低系统的热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4940093B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210599378.2
申请日:2022-05-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正交辅助线圈的电动汽车充电位置对准方法及系统,其在拾取线圈上正交缠绕辅助线圈X、Y,通过测量辅助线圈X、Y的电压幅值,并对该电压幅值进行分析确定拾取线圈的X、Y轴偏移量,以及通过测量辅助线圈X、Y和拾取线圈的相位,并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拾取线圈所处象限,从而根据拾取线圈的X、Y轴偏移量和所处象限唯一确定拾取线圈与发射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便调整电车汽车的位置,保证较高的传输效率。本发明通过相位、电压有效值确定车辆位置,从根本上抑制了非线性因素对系统精准度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精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充电效率,且整体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5246330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862619.8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B60L53/12 , B60L53/126 , B60L53/62 , B60L53/66 , H02J50/1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原边拓扑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Step1:维持初始态,通过电流检测是否有电动进入充电区域;Step2:切换至LCC拓扑态,通过电流检测判定接收端的拓扑结构,如果接收端是P型结构,则切换为S拓扑态,按第一计价标准按时计费;如果接收端是LCC型结构,则维持LCC拓扑态,按第二计价标准按时计费;如果接收端是S型结构,则维持LCC拓扑态,按第三计价标准按时计费;Step3:检测电动汽车是否脱离充电状态,如果脱离,则充电结束;其效果是:既可用于静态无线充电,又可用于动态无线充电,能够适应不同副边拓扑结构的电动汽车,通过改变原边拓扑结构和计价方式,使得系统的兼容性和合理性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1720047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70450.0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H02J50/60 , H02J50/12 , G06V10/764 , G06V10/82 , H04N23/667 , G01V1/00 , G01J5/48 , G01J1/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异物介入后的无线传能控制系统,首先采用异物识别模块对异物进行检测及识别,然后采用主控模块根据此时的异物类型和各类异物之间的距离设置对各种异物的期望温度,随后获取各类异物的实际温度最高值,并将其与对应的期望温度进行比对,若均小于对应的期望温度,表示此时不存在安全隐患,无需降低功率传输,反之则表示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降低功率传输,以降低金属异物的实际温度,直至异物不存在或者各类异物的实际温度均小于期望温度,在温度调节的过程中,同时开启异物清除装置进行异物清除,在异物清除完成后调整无线传能系统的AC‑DC变换器,恢复原功率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719774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70469.5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G06V20/52 , G06V10/25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区域的异物识别方法及系统,首先在无线充电停车位上安装超声波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成像模块,然后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成像模块对无线充电停车位的无线充电区域进行异物检测及异物识别。本发明结合图像处理技术,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异物种类识别,可具有较高的异物识别精度,能较为准确地区分介入无线充电区域的异物属于金属异物、生物体异物还是其他异物,并可标注出各异物的位置,可与异物清除装置、方法、功率控制方法等结合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04837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162021.9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PC: B60L53/12 , B60L53/122 , B60L53/62 , H02J50/12 ,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自适应充电功率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该系统在地面端和车载端设置线圈与通讯电路,通过建立地面端与车端的信息通道,当电动汽车进入充电导轨区域,车辆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如:功率等级、车辆ID、电池状态等,传递给地面端,地面端的装置可以根据该信息进行相应的控制、调整,从而实现装置的多功率等级充电,以匹配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功率,同时还可以根据电动汽车已有的电量调节地面端的装置的充电功率,在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对蓄电池进行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6980000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836582.6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能量信号同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谐振带电路的双向能信同传WPT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将原副边补偿网络设计为双谐振带电路,使系统在只需要传输能量时在两个不同频率下都能保持较高的双向能量传输效率,并设置与原边双谐振带电路并联的原边信号检波电路和与副边双谐振带电路并联的副边信号检波电路,从而在需要信号传输时将双谐振带电路其中一个频率用于信号传输另一个频率继续传输能量,通过双谐振频率交替进行系统能量和信号同步传输,通过信号检波电路进行信号接收,实现利用电能传输通道实现能量信号的双向同传,并且该系统能主动发送指令来控制能量与信号的传输流向。
-
公开(公告)号:CN11657783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73396.8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V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阵列式线圈的水下机器人检测方法及系统,属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检测技术领域,将多个检测线圈组合形成阵列式检测线圈组,沿着水下机器人的预设运动轨迹按预定位置设置至少两个阵列式检测线圈组,每个检测线圈上均连接有阻抗变化检测电路,利用双阵列式检测线圈可以确定水下机器人相对于线圈的位置,能够辨别水下机器人的不同型号的不同直径大小,能够监测水下机器人是否发生偏移,同时可以确定水下机器人此时的速度,以更好地调整水下机器人的位姿情况,且均匀排列对称分布可以更好地减小测量误差,保证水下机器人安全稳定的进入充电装置,避免充电装置和水下机器人的损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