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通道系统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585153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380054782.4

    申请日:2023-08-23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动车辆中的隔离的通道系统,包含将第一区域(9)连接到第二区域(10)的通道,其中第一区域(9)在朝向机动车辆的电池的方向上是透气的,并且其中第二区域(10)在朝向机动车辆的客舱的方向上是透气的。该系统还包含隔离元件(2),该隔离元件(2)包括经膨胀的材料(3’),其中所述经膨胀材料(3')朝向所述第一区域(9)封闭通道,并且其中所述经膨胀材料(3')是单组分热固化环氧树脂组合物。

    一种基于织构化的超高强度铝合金、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57109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507734.9

    申请日:2024-10-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织构化的超高强度铝合金、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高纯铝以及微合金化元素混合配置,得到原料,将配置好的原料加入电弧熔炼炉中,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下熔炼;得到合金锭,然后将铸造后的铝合金锭进行均匀化热处理,得到均匀化热处理后的铝合金;S2:将S1的均匀化热处理后的铝合金进行加工,通过机械变形引入织构化;然后进行退火处理,得到再结晶后的铝合金,再进行时效处理、加工成形,得到基于织构化的超高强度铝合金。本发明提供的合金具有超高强度、良好的韧性与延展性以及耐疲劳性能提升,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以及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碳纤维合金汽车前机盖及其制造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952680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311097337.4

    申请日:2023-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碳纤维合金汽车前机盖及其制造工艺。本发明针对铝合金内板和碳纤维外板组成的汽车前机盖提供了一种将不同材质的内外板连接的新思路,利用先铆接后成型的新工艺,从根本上避免了固化后的碳纤维不具有塑性的问题,提升了铆接质量;并且,将碳纤维预浸带的固化过程和内外板胶结的固化过程统一成一个工艺步骤,利用热压成型时的压力将流动的树脂对铆接过程产生的分层、缝隙等进行填充,解决了铆接之后碳纤维容易出现的分层、撕裂、铆钉周围碳纤维板呈碎块状等问题,既减少了应力集中,提高了连接强度,制备得到的机盖内外板连接一体化效果好,机械强度高,显著提高了汽车外观质量。

    一种连续碳纤维增强的汽车B柱

    公开(公告)号:CN116395034B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211529342.3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碳纤维增强的汽车B柱,包括B柱构件,所述B柱构件具有板部和侧缘,所述板部与所述侧缘围成承载区;以及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位于所述承载区内并与所述板部、所述侧缘胶接或铆接;其中,所述B柱加强板由压缩成型为单体结构的多个碳纤维丝束层片构成。本发明采用一种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来做B柱加强板,利用碳纤维的比重小,质量轻,强度高等优异的力学性能,替代普通冷冲高强钢,或热成型的B柱加强板,起到减重不减强度的效果,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油耗的目的。

    用于机动车车身的底部结构、机动车车身和机动车

    公开(公告)号:CN11948692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80051766.X

    申请日:2023-03-22

    Inventor: S·芬迪森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身(10)的底部结构。在此,底部结构具有车门槛(18)。在车门槛(18)之间布置有用于容纳机动车电池的容纳空间。车门槛(18)至少部分地设计为铸件、尤其设计为压铸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底部结构的机动车车身(10)以及一种机动车,在该机动车的情况下,在容纳空间中布置有用于为机动车的行驶驱动装置供应电能的电池。

    一种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41096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472998.5

    申请日:2024-10-22

    Inventor: 朱向东 黄定福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合金特别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部件如副车架和电池托盘的生产。为解决现有AlSi7Mg合金在高温热处理时变形严重、屈服强度合格率低等问题,本发明通过在AlSi7合金基础上引入适量Cu和Mg,优化合金成分,并严格控制有害元素含量。通过降低固溶温度至约490℃,结合适当的固溶时间和人工时效工艺,本发明的合金能够在保证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同时,显著减少铸件热处理变形。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合金后,铸件的屈强比高于0.73,延展性和抗拉强度均符合汽车部件的设计要求。此外,本发明合金降低了能耗,并减少了热处理后的整形工作量,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备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