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控制设备和车辆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66156A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080056270.4

    申请日:2010-08-25

    Abstract: 一种构造为控制车辆的车辆控制设备,包括:燃料电池,其构造为向车辆供给电力;空气调节机构,其具有加热器芯;第一介质回路,其构造为产生经过燃料电池的冷却介质循环流;散热器,其安装在第一介质回路中;旁通回路,其形成在第一介质回路中以产生旁通散热器的冷却介质旁通流;调节阀,其安装在第一介质回路中以调节经过散热器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与经过旁通回路的冷却介质的流量的比率;第二介质回路,其构造为产生经过加热器芯的冷却介质循环流;冷却介质循环泵,其安装在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中的至少一个中;温度获取模块,其构造为获取表示燃料电池的代表性温度的燃料电池温度;预热控制器,其构造为预热燃料电池直至燃料电池温度达到预热终止温度;以及状态切换结构,其构造为:当燃料电池温度比低于预热终止温度的联结状态温度更低时,将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设定为独立状态,在独立状态中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彼此分开;以及当燃料电池温度不低于联结状态温度时,将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设定联结状态,在联结状态中第一介质回路和第二介质回路被互连和联结。

    燃料电池系统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84265A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980161052.4

    申请日:2009-08-21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当燃料电池在冰点下起动时,调整氢压力调节阀的开度,将氢导入到燃料电池的氢入口,使氢入口的总压力为第1压力,起动氢循环泵,在由单电池电压计取得的各单电池的单电池电压中至少有一个小于预定电压时,判断为燃料电池内部的氢流路中发生堵塞。并且,当判断为发生了堵塞时,调整压力调节阀的开度,将氢导入到氢入口,使氢入口的总压力为比第1压力高的第2压力,停止氢循环泵,进行燃料电池的预热,消除氢流路的堵塞,这样一来,可抑制冰点下起动时的燃料电池的老化。

    燃料电池系统
    3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47147A

    公开(公告)日:2010-02-10

    申请号:CN200880010564.6

    申请日:2008-03-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007 H01M8/0409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能以简单的构造使排出阀升温,并能够抑制在排出阀产生的冻结。燃料电池系统具有:循环系统,将从燃料电池排出的氢废气循环供给到燃料电池;排气排水阀,将流过循环系统的流体排出到外部;和制冷剂流路,循环供给到燃料电池的制冷剂在该制冷剂流路中流动。排气排水阀具有阀体,该阀体具备连通循环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流路。制冷剂流路的一部分以独立于流路的方式贯穿阀体而设置。

    燃料电池系统及电源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47146A

    公开(公告)日:2010-02-10

    申请号:CN200880010515.2

    申请日:2008-04-18

    Inventor: 长沼良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为了不使用多维映射而求出空气过剩系数,根据要求电力计算低效率发电时的燃料电池(20)的指令电流值及指令电压值,并根据指令电压值和水温推测以指令电流值为基准电流时的燃料电池(20)的基准电压,求出所得的基准电压和指令电压值的差作为空气浓度过电压目标值,根据空气浓度过电压目标值计算空气过剩系数,根据空气过剩系数计算低效率发电时的空气量,并按照计算出的空气量控制空气对燃料电池(20)的供给量。这时,根据指令电压值和水温推测出基准电压,求出基准电压和指令电压值的差作为空气浓度过电压目标值,并根据空气浓度过电压目标值算出空气过剩系数,从而不使用多维映射地求出空气过剩系数。

    气体燃料罐搭载车辆
    3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49639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910134731.4

    申请日:2006-01-06

    Abstract: 从氢气瓶(18)漏出的氢气比重比空气小,因而在瓶收纳空间内上升,到达形成在车顶盖(30)上表面的狭缝组构成的换气口(40)。此时,由于换气口(40)形成在对着氢气瓶(18)上方的位置,因此与换气口形成在从氢气瓶上方偏离的位置相比,漏出的氢气能够以短距离到达换气口(40)。并且,由于在多个部位设置换气口(40),因而漏出的氧气到达距离最近的换气口(40)。并且,氢气到达换气口(40)后,向上通过该换气口(40),流出到外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