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3827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55314.2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N23/22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X射线能谱成像快速鉴定合金材料断口失效机制的分析方法,利用X射线能谱成像(X‑ray mapping)的优势,通过图像可视化的方式快速、准确判断合金材料硬质夹杂的破坏机制。通过对不同典型特征元素进行X射线能谱成像(X‑ray mapping),进行图像变化与计算处理,快速给出各硬质夹杂发生的是颗粒断裂还是脱粘,从而为金属材料损伤与失效机理研究、损伤与失效准则判据建立等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929088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620658.8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性能试验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束高温拉伸试验夹具装置、使用方法,包括夹头、夹具、一组夹持块、一组隔热垫片、预紧装置及水冷接头;夹头端部制有连接螺纹,用于拉伸试验夹具装置与试验设备固定连接;夹头制有安装槽,夹具通过安装槽以竖直可调的方式安装槽安装于夹头内夹具内部制有锥形槽,锥形槽内制有一组凹形滑道;每个夹持块上制有对应所述锥形槽的锥形面。本发明通过预紧装置与自紧式夹具实现对纤维束试样的夹紧定位,通过隔热垫片和水冷设计满足高温环境下夹具装置防/隔热需求,为后续高温及超高温环境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束力学性能的准确测量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6203136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1628520.8
申请日:2022-12-17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防热瓦结构分层损伤的声学识别方法,属于测量测试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确定发射接收传感器的位置;第二步、防热瓦结构谐振特征分析;对新型防热瓦结构进行分层损伤检测时,首先确定对结构敏感的输入信号,即谐振信号;第三步、建立防热瓦结构损伤状态识别模型;由第二步获得防热瓦结构的谐振频率,通过信号发射装置输入发射传感器,分别获得不同情况下的接收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建立关系矩阵识别模型;第四步、防热瓦结构损伤状态评价;在实际防热瓦分层损伤检测时,获得损伤信号频率与幅值,输入损伤模型,给出实际防热瓦结构分层的位置及损伤的面积信息。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检测效率低、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965966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419639.4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6V20/69 , G06V10/40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固体推进剂内部全场应变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固体推进剂内部微细观结构特征变化规律;2、采用数字体积相关方法处理获取固体推进剂内部全场应变;3、构建多模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4构建样本数据集;5、利用数据集对多模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最优条件下的多模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本发明通过输入固体推进剂内部初始微细观结构与外部加载条件进入模型即可预测固体推进剂内部全场应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固体推进剂内部全场应变不能快速、准确预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520032A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111037125.8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16C6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热老化材料低周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包括:S1确定材料在未老化的疲劳强度系数σ'f、疲劳强度指数b、循环强度系数K和循环应变硬化指数n,确定材料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疲劳强度系数σ'f、疲劳强度指数b、循环强度系数K和循环应变硬化指数n,并建立与老化时间的函数关系;S2根据K、n、σ'f、b确定疲劳延性系数ε'f和疲劳延性指数c与老化时间的关系;S3将σ'f、b、ε'f、c代入Basquin‑Manson‑Coffin方程中,得到适用于不同老化时间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程。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材料在热老化的低周疲劳寿命不能准确预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73586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528670.6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6Q10/04 , G06F30/20 , G06F17/11 , G16C60/00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延性耗竭理论的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涉及材料寿命预测技术领域。该基于延性耗竭理论的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对锡铅钎料进行不同形式的形变,然后锡铅钎料在不同形变下的疲劳寿命、蠕变延性以及应力松弛特性进行测量,综合考虑蠕变损伤与疲劳损伤对锡铅钎料寿命的影响,通过测量锡铅钎料疲劳寿命、蠕变延性与应力松弛特性,建立考虑幅值修正的疲劳损伤与基于延性耗竭理论的蠕变损伤计算方法,通过线性叠加方法,建立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模型建立后,可通过输入蠕变‑疲劳加载条件与首个循环的应力峰谷值,即可实现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的快速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029169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159770.1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非线性动力学建模方法,包括:构建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包含边界点自耦合、边界点与内部点耦合、内部点与边界点耦合和内部点自耦合相对应的降阶质量和降阶刚度;根据降阶模态自由度位移、降阶模态自由度速度、舵轴拨片载荷和舵轴弹簧恢复力,求解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到边界节点的位移和速度,其中舵轴拨片载荷根据顶杆和舵轴拨片的间隙、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确定,舵轴弹簧恢复力由舵轴的转角确定。本申请克服了传统方法难以考虑弹性变形与非线性传动相互耦合影响的问题,使模拟结果更加准确、贴近实际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3189659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381800.2
申请日:2021-04-09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微重力落塔试验的高微重力水平测量方法,属于极端环境测试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确定测量单元几何尺度及测试用工质种类;第二步、对测量单元内部进行洁净化处理;第三步、测量单元内部的测试用工质进行封装;第四步、微重力水平校准;至此,完成高微重力水平的有效测量。本发明可显著降低微重力水平测量的响应时间,且能够满足10‑6g级别高微重力水平的测量,解决了现有机械式微重力测量无法实现10‑6g级别微重力水平的测量,测量响应时间无法满足微重力落塔微重力水平测量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06353179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610862774.4
申请日:2016-09-28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谐振式三点弯高温疲劳试验机,下夹具、主动杆、动力传感器、静力传感器、激振杆、激振器相互连接构成动力加载运动组件,为保持动力加载运动组件轴向单自由度运动,利用下运动定位簧片、上运动定位簧片将动力加载运动组件横向约束于主机架上,只容许其上下运动。在动力加载运动组件与主机架之间加装可调刚度弹簧,以便实现较高的谐振频率。上夹具固定在静载调节装置上,加热炉位于加热炉支架上。主机架固定在底座上,加热炉支架和底座放置在地面上。本发明通过疲劳试验机与高温夹具的一体化设计,得到能够满足高温环境的谐振式疲劳试验装置,既满足高温环境又满足高效率实验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394202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12092.7
申请日:2024-09-2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张跃平 , 程昊 , 侯传涛 , 王龙 , 童军 , 贾洲侠 , 任方 , 张铁旺 , 吴建国 , 刘宝瑞 , 李尧 , 冯国林 , 李志强 , 徐静 , 姚艺豪 , 封雪 , 高博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显微DIC的QFN封装结构应变测量方法,包括步骤:制作QFN封装电路板;制斑处理;对QFN引脚进行加热并进行温度监测;测量特定温度下的散斑图像;计算QFN封装引脚变形前后的应变值。该方法能够直接获取焊点在特定温度下的热载荷下真实变形情况,不仅能够为仿真计算和工程算法的修正提供依据,也为定位焊点缺陷位置,优化工艺流程以及揭示失效机理提供技术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