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39490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11773563.4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德 , 侯延军 , 郑光洁 , 车云龙 , 汪黎明 , 崔东 , 胡帛涛 , 韩菲菲 , 栗国 , 王晓鑫 , 王天华 , 胡济民 , 刘晓东 , 祁志楠 , 郝剑虹 , 兰剑 , 段海彤 , 彭伟强 , 李学言 , 韩鹏鹏 , 曹欢 , 何宁 , 郭加加
IPC: B60R21/0132 , B60R21/01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侧面柱撞的乘员保护方法、系统、设备、介质及产品,涉及车辆安全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座椅压力和安全带工作状态,通过座椅压力和安全带工作状态判断乘员是否处于正常乘坐位置,获取车辆侧面加速度,当车辆侧面加速度在预设时间内的变化量大于第二阈值时,得出车辆受到侧面柱撞;当车辆受到侧面柱撞的部位与乘员的乘坐位置相对应时,并且,当乘员的肩部处于危险范围时,启动侧面气囊、靠背气囊和安全带对所述乘员进行保护。本申请避免了侧面柱撞过程中门板内饰对肩部造成的伤害。
-
公开(公告)号:CN111016842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1911309428.3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B60R21/233 , B60R21/2338 , B60R21/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腔驾驶员安全气囊,包括中心内腔、边缘外腔及气体发生器;边缘外腔为环形结构,边缘外腔套设在中心内腔的外壁,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的共用面为圆柱形,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同轴心,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连接,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连通,边缘外腔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外腔泄气孔,气体发生器设置在中心内腔内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两腔驾驶员安全气囊,解决了由于传统的安全气囊的气袋中间厚而边缘薄的现象,导致在碰撞过程中,乘员头部通常接触气袋中心较厚位置而胸部接触气袋边缘位置,最终导致传统的安全气囊不能够对人体胸部进行有效保护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016842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309428.3
申请日:2019-12-18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B60R21/233 , B60R21/2338 , B60R21/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腔驾驶员安全气囊,包括中心内腔、边缘外腔及气体发生器;边缘外腔为环形结构,边缘外腔套设在中心内腔的外壁,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的共用面为圆柱形,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同轴心,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连接,中心内腔与边缘外腔连通,边缘外腔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外腔泄气孔,气体发生器设置在中心内腔内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两腔驾驶员安全气囊,解决了由于传统的安全气囊的气袋中间厚而边缘薄的现象,导致在碰撞过程中,乘员头部通常接触气袋中心较厚位置而胸部接触气袋边缘位置,最终导致传统的安全气囊不能够对人体胸部进行有效保护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27713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06614.2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60W30/09 , B60W30/18 , B60W40/105 , B60W40/02 , B60W40/068 , B62D6/00 , B62D101/00 , B62D13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安全避障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涉及一般车辆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安全避障方法,利用自车车载传感器获得带有未知测量噪声的前车速度和两车相对距离信息,将这些信息通过设计的自适应先后验滤波方法进行重构获得更为精确的前车速度和相对距离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建立考虑路面附着系数的临界安全距离指标,并依据此指标进行转向决策指令的激活。当收到转向指令后自车生成避障路径并根据转向系统逆动力学模型获得期望方向盘转角,以控制自车完成主动避撞,能够填补当前传感器测量噪声未知情况下的信息获取的技术空白,提高了对车辆不同路面的适应程度,进而提高测量精度和交通效率,避免发生追尾事故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1385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367721.1
申请日:2023-10-23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预碰撞场景的假人模型确定方法及系统,涉及汽车碰撞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目标驾驶员的生理参数和汽车的运动参数输入预碰撞状态对应的最大主动肌肉力预测模型,得到目标驾驶员的最大主动肌肉力;根据最大主动肌肉力对预设的主动肌肉力曲线进行缩放得到目标驾驶员的主动肌肉力曲线;基于目标驾驶员的主动肌肉力曲线,根据肌肉的生物学特征确定目标驾驶员的人体肌肉实体模型的材料参数;根据当前材料参数得到当前假人模型;采用当前假人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对材料参数进行调整直到碰撞仿真过程中当前假人模型的参数符合预设评价规程,得到假人模型。本发明提高了假人模型在预碰撞时的主动肌肉的仿生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6116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244258.6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整车被动安全研发平台、介质及设备,涉及整车被动安全研发领域,包括:角色管理模块,对平台用户进行角色划分和确定角色权限;数据库管理模块构建研发数据树,基于角色权限,管理任务的输入数据、任务执行中的过程数据和任务完成的交付物数据以及管理最小单元开发条目对应的信息标签数据库;开发条目设计和管理模块,基于角色权限,根据法规规程对开发条目进行设计和管理,基于信息标签数据库,匹配最小单元开发条目映射的信息标签;研发跟踪模块,管理整车被动安全研发流程和问题跟踪溯源,实现研发中问题的闭环管理。本发明能够提高整车被动安全开发的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增加研发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50256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80689.8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耦合假人模型构建方法、装置、介质及产品,涉及人体肌肉建模主被动安全一体化仿真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实车纵向制动时志愿者的离位信息;基于人体CT扫描数据及人体核磁共振扫描数据,构建混合肌肉假人模型;基于所述离位信息控制所述混合肌肉假人模型。本发明基于所述离位信息控制所述混合肌肉假人模型,能够对耦合假人模型关键位置进行控制,使耦合假人模型反映主被动安全融合下乘员的损伤特性和运动学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7113856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367721.1
申请日:2023-10-23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预碰撞场景的假人模型确定方法及系统,涉及汽车碰撞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目标驾驶员的生理参数和汽车的运动参数输入预碰撞状态对应的最大主动肌肉力预测模型,得到目标驾驶员的最大主动肌肉力;根据最大主动肌肉力对预设的主动肌肉力曲线进行缩放得到目标驾驶员的主动肌肉力曲线;基于目标驾驶员的主动肌肉力曲线,根据肌肉的生物学特征确定目标驾驶员的人体肌肉实体模型的材料参数;根据当前材料参数得到当前假人模型;采用当前假人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对材料参数进行调整直到碰撞仿真过程中当前假人模型的参数符合预设评价规程,得到假人模型。本发明提高了假人模型在预碰撞时的主动肌肉的仿
-
公开(公告)号:CN11723286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481831.0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驾驶员离位响应采集系统及方法,涉及车辆安全和生物力学领域,系统中AEB输入模块和多传感器融合采集模块均与车辆模块连接;AEB输入模块通过控制车辆模块的油门开度及制动,提供车辆模块内的AEB的制动减速度输入及测量制动过程中车身俯仰角;多传感器融合采集模块与AEB输入模块连接;多传感器融合采集模块用于当制动减速度输入时,触发第一压敏传感器,采集待采集对象的肌肉激活情况;同时触发第二压敏传感器,采集待采集对象的颈部离位情况、安全带拉出位移量、安全带受力情况以及车辆模块状态。本发明保证车辆在不同强度AEB作用下采集的乘员的运动学响应以及肌肉激活情况的准确性和同步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8038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957595.X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胡帛涛 , 王宇 , 崔东 , 韩菲菲 , 张鲁 , 刘鹏 , 侯延军 , 韩鹏鹏 , 王瀚枫 , 胡济民 , 刘晓东 , 马超 , 卜家贺 , 王龙亮 , 李韬 , 刘超 , 马志振 , 孙庆浩 , 张诗建 , 薛淑琪
IPC: G06V40/10 , G06F30/15 , G06F30/27 , G06N20/20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9 , G06V10/28 , G06V10/40 , G06V10/44 , G06V10/764 , G06V10/77 , G06V10/774 , G06V10/80 , G06V10/82 , G06V20/7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碰撞对于行人头部伤害的预测方法、装置和设备,涉及汽车安全性能设计开发及优化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从车辆仿真模型获取表征车辆全局特征的全局关键图像,以及从车辆仿真模型的机罩部分获取局部关键图像;利用头部损伤评估模型中的特征提取模型,从所述全局关键图像中提取到全局关键特征和从所述局部关键图像中提取到局部关键特征,并将所述全局关键特征和所述局部关键特征进行特征融合得到融合关键特征;将所述融合关键特征输入至头部损伤评估模型中的预测模型,得到目标车辆上各个碰撞点的头部损伤指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