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9831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47716.1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薄膜材料的新型原位双轴蠕变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主体、滑轮组、夹具组、十字形双轴试样、导轨、砝码。机架主体由底座、机架圆柱及机架平台构成,在机架平台上设置四组对称分布的导轨、夹具组及滑轮组。本发明提出的原位双轴蠕变试验装置由对应于四组滑轮组的砝码来为十字形双轴试样施加恒定的蠕变作用力,砝码的重力通过尼龙线和滑轮组的支撑作用施加到夹具组,夹具组通过导轨平台的滑动作用进而将砝码的重力传递给试样,使试样受到与砝码重力相同的恒定蠕变作用力。本装置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造价低,便于多个装置进行多组蠕变试验同时进行,且可搭配不同环境箱以实现不同环境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871560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024397.1
申请日:2024-01-08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飞行器结构的重复使用性能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涉及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包括:通过选取飞行器的多个相同的待检测结构样本;基于中子成像技术确定待检测结构样本的损伤极限值,以及根据中子散射技术对确定待检测结构样本的内应力极限值;根据中子成像技术对已重复使用的目标检测结构进行损伤成像确定目标检测结构的当前损伤参数,以及根据中子散射技术对目标检测结构进行内应力检测,得到目标检测结构的当前残余应力参数;基于损伤极限值、内应力极限值以及目标检测结构的当前损伤参数和当前残余应力参数,对目标检测结构实现重复使用性能检测。本公开可以提高对飞行器结构的重复使用性能检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54083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410039431.2
申请日:2024-01-11
Applicant: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M15/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发动机机匣热内压疲劳试验加载系统的方法,建立发动机机匣热内压疲劳试验加载系统及含散热的加热模型,在受试腔体加热过程中,实现加热器功率的定量控制;建立含漏气的加压模型,在受试腔体加、卸压或保压过程中,实现受试腔体质量流量的定量控制;建立温度‑压力耦合控制,在受试腔体加热和加压过程中,实现受试腔体温度和压力交叉迭代控制。本发明充分考虑加载过程中温度和压力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试验系统对外散热和漏气现象对加载过程的影响等因素,有效解决现有航空发动机外涵机匣热内压疲劳试验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压力和温度控制精度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390778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11657848.2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nventor: 周书涛 , 巨亚堂 , 冯卫 , 童军 , 黄佳 , 吴建国 , 侯传涛 , 孙颖 , 郑敏民 , 冯金龙 , 李佰灵 , 王丽霞 , 于荣刚 , 殷晓坤 , 李会娜 , 朱江 , 王求生 , 刘应华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T17/20 , G06F111/10 , G06F111/04 , G06F113/24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考虑薄板应变强化效应的塑性安定上限载荷计算方法,属于物理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T1、准备计算数据,得到薄板各个三角形子域对应的光滑广义应变‑位移速度关系矩阵;ST2、计算广义弹性应力场,分别得到角点载荷和恒定载荷作用时的光滑广义弹性应力场;ST3、在初始迭代时,假设整个薄板处于非屈服状态,求解线性方程组;ST4、在第h(h≥1)次迭代时,根据第h‑1次迭代的计算结果,集成和求解相应的线性方程组,最终得到第h次迭代时的安定上限载荷乘子,判断是否终止迭代;ST5、计算结果后处理。本发明解决了考虑薄板应变强化效应安定上限分析极小化迭代格式的建立与线性化求解问题,实现了考虑薄板应变强化效应安定上限载荷的精确高效稳定求解。
-
公开(公告)号:CN113189659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110381800.2
申请日:2021-04-09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微重力落塔试验的高微重力水平测量方法,属于极端环境测试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确定测量单元几何尺度及测试用工质种类;第二步、对测量单元内部进行洁净化处理;第三步、测量单元内部的测试用工质进行封装;第四步、微重力水平校准;至此,完成高微重力水平的有效测量。本发明可显著降低微重力水平测量的响应时间,且能够满足10‑6g级别高微重力水平的测量,解决了现有机械式微重力测量无法实现10‑6g级别微重力水平的测量,测量响应时间无法满足微重力落塔微重力水平测量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5755638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153878.X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5B17/02
Abstract: 考虑舵轴间隙的典型舵面地面颤振虚拟试验建模方法。本申请涉及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地面颤振虚拟试验建模方法,建模方法用于建立具有激振器、舵面、舵轴的模型,建模方法包括:构建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包含边界点自耦合、边界点与内部点耦合、内部点与边界点耦合和内部点自耦合相对应的降阶质量和降阶刚度;根据降阶模态自由度位移、降阶模态自由度速度、激振器的作用力和舵轴受力,求解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到激振台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其中舵轴受力根据舵轴位移和舵轴间隙确定。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克服了传统方法难以考虑舵轴间隙影响的问题,使舵面模拟结果更加准确、贴近实际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301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160079.5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动力学及控制研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非线性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多体伸缩套筒的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降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包含边界点自耦合、边界点与内部点耦合、内部点与边界点耦合和内部点自耦合相对应的降阶质量和降阶刚度;根据降阶模态自由度位移、降阶模态自由度速度、边界节点加速度、边界节点速度、边界节点位移,以及第一子结构与第二子结构连接节点的位移和载荷非线性映射关系,求解降阶结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到边界节点载荷,多体伸缩套筒的非线性动力学时域振动信号。本申请的方案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考虑弹性变形与非线性大范围运动相互耦合影响的问题,模拟结果更加精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5393447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0917073.1
申请日:2022-08-01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nventor: 周书涛 , 周江帆 , 张东升 , 苏志龙 , 李立欣 , 巨亚堂 , 李海波 , 吴兵 , 张忠 , 宫文然 , 童军 , 朱仪凡 , 张伟 , 韩丽 , 杨蓉 , 贾亮 , 侯传涛 , 孝春成 , 王泰然 , 高魁垠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单相机的应变片三维坐标获取方法和系统,基于单相机多视角测量原理,使用单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得到物体表面应变片的图像序列;通过识别和匹配相邻图像的编码点,并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手段对空间坐标和相机姿态进行联合优化;在相机姿态估计的同时,采用了深度学习算法从拍摄的图像序列中识别和提取应变片的图像坐标,然后使用极限约束进行坐标匹配;最后根据估计的相机姿态和匹配的应变片图像坐标,使用经典的三角测量法计算获得应变片的三维坐标。本发明解决了基于光学编码点的相机姿态估计、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应变片图像识别和应变片三维坐标重构等三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568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0993746.7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J5/06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强辐射环境下的点温仪测试抗干扰装置,属于测量测试技术领域,包括抗干扰装置主体和液冷循环系统,抗干扰装置主体采用不透光材料制成,抗干扰装置主体为空心柱状,包括抗干扰测量光路和换热通道,抗干扰测量光路为贯穿抗干扰装置主体的通孔,换热通道沿抗干扰测量光路轴向设置,液冷循环系统采用比热容大的液态冷却介质,连接换热通道并形成循环回路。本发明可以从物理上隔绝高温辐射加热所带来的强辐射环境对红外点温仪测温精度的影响,并减弱防隔热设备在高温下产生的烟尘阻挡,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3884573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035475.0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N2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运动机构故障声源位置的鉴别方法,属于无损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对运动机构部件进行分析;第二步、确定声发射传感器布置方案;第三步、进行故障声源标定试验;第四步、故障声发射应力波信号采集;第五步、信号分析;第六步、确定故障声源位置。本发明采用灵敏度高的声发射检测技术,通过采集运动机构故障声源产生的应力波,分析其特征变化,可以在不拆解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故障声源的位置鉴别。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拆解结构的过程,对运动机构的损伤或故障位置进行定位时效率高、实施容易、结果准确度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