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03317A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1110066192.2

    申请日:2011-03-18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导电型的漂移区域,从第1导电型的漏极层的表面到内部,有选择地被设于漏极层;第2导电型的基极区域,从漂移区域的表面到内部,有选择地被设于漂移区域;第1导电型的源极区域,从基极区域的表面到内部,有选择地被设于基极区域;沟槽状的门极电极,在相对于漏极层的主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从源极区域的一部分贯通邻接于源极区域的该一部分的基极区域,到达漂移区域的一部分;第2导电型的接触区域,包含有比基极区域的杂质浓度高的浓度的杂质,有选择地被设于漂移区域的表面;漏极电极,被连接于漏极层;源极电极,被连接于源极区域及接触区域,接触区域从漏极层侧朝向漂移区域延伸,与漏极层不接触。

    半导体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64593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310731532.8

    申请日:2013-12-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787 H01L29/42356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一半导体层,由第一氮化物半导体构成;第二半导体层,形成在上述第一半导体层上,由与上述第一氮化物半导体相比带隙大的第二氮化物半导体构成;源极电极,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层上;漏极电极,形成在上述第二半导体层上;第一栅极电极,形成在上述源极电极与漏极电极之间的上述第二半导体层上,与上述第二半导体层进行肖特基接合;第二栅极电极,隔着绝缘膜而形成在上述源极电极与上述第一栅极电极之间的上述第二半导体层上,与第一栅极电极电连接;以及第三栅极电极,隔着绝缘膜而形成在上述漏极电极与上述第一栅极电极之间的上述第二半导体层上,与第一栅极电极电连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